新年伊始,海南省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深化極簡審批,進口特許藥械品種突破50例,253名患者得到國際先進藥械的治療。不僅如此,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海南推行商事登記“全省通辦”、簡化簡易商事主體注銷公告程序、商事主體信用修復制度、減免商事主體公示負面信息等改革創新,讓市場主體活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面對疫情考驗,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排頭兵’,利用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優勢,采取果斷靈活措施,持續提升治理能力,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方面,發揮了引領和示范作用。”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副司長袁園告訴記者,疫情面前,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創新的腳步沒有放緩,而是更加堅定。
針對疫情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和各自貿區出臺采取了出具不可抗力證明、法律咨詢、供需對接、簡化進出口許可證申領、綠色通道、臨時延長匯總征稅繳款期限等“保履約、保市場、保訂單”措施和服務,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積極主動作為,解決“防護難”。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安排專員入駐口罩和有關檢測設備生產企業,協助解決原材料、人員緊缺等難題,保證企業滿負荷開工生產。河南自貿試驗區洛陽片區開辟“審批綠色通道”,企業出具承諾書后僅30分鐘即可拿到新的《危化品經營許可證》,從而順利采購相關消毒原液。海南自貿試驗區發布“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產品,解除企業后顧之憂。
運用信息化手段,解決“辦事難”。廣東、江蘇、山東等多個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中心采取“網上辦、掌上辦、電話辦”等“非接觸”形式辦理涉企業務。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不見面”審批占全部業務的98%。陜西自貿試驗區中心片區盒馬鮮生運營中心項目僅用1天時間就拿到了電子證照。
采用“云、網”模式,解決“招商難”。上海自貿試驗區2月底組織外資重點項目“云簽約”,涉及21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7億美元。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通過云端智慧等招商平臺,2月中旬以來舉行兩次線上簽約,涉及10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68億元。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在3月上旬舉行“線上+線下”集中動工簽約,涉及59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600億元。
溝通供需雙方,解決“用工難”。云南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區、縣、鄉、村多級聯動,全程集中護送有就業意向的務工人員到企業廠區,實地參觀,溝通待遇,打造“家門口就業圈”。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聯合有關方面搭建跨行業“共享員工”服務平臺,10余家企業入駐,靈活調配人力資源,緩解部分企業招工困難。
“輸血”紓困降成本,解決“融資難”。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通過減免租金稅費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為幫助無紡布原材料—聚丙烯生產企業迅速擴大產能,協調銀行“急事急辦”,在1天內完成1億元貸款審批。
提供法律服務,解決“履約難”。陜西自貿試驗區法律服務中心成立企業防疫復工法律服務團,針對企業可能遇到的勞動用工等問題,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截至3月12日,除湖北外,17個自貿試驗區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約90%,55個片區中,20多個片區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達到或接近100%。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主任許英明表示,自貿試驗區的復工復產也遇到復工達標、用工緊張、成本上升、上下游供應鏈配套、業務經營等問題,需要繼續精準施策,把企業稅費減免、辦公租金減免、社保延期繳納、防疫補貼等復工復產的支持政策落實落細,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
袁園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自貿試驗區堅持擴大對外開放,通過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一方面,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入開展制度創新,同時進一步加大開放壓力測試力度。另一方面,持續做好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此外,繼續加強對自貿試驗區的指導服務。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會阻止自貿試驗區改革的步伐,但是,進一步建設好自貿試驗區也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并付出更艱巨、更艱苦的努力。”許英明建議,一要深入推進部門間、企業間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既包括監管信息系統共享,也包括執法、信用系統共享,更要推動市場供需信息、產業鏈信息系統的共享,鼓勵線上合作、線上辦公、線上審批等做法。二要增加應急物資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在擴大應急物資進口空間、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等方面進一步探索。三要鼓勵地方進行“自選動作”制度設計,在進行“規定動作”試驗的同時,支持自貿試驗區根據自身產業發展需求、產業發展態勢等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