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起,中國將印度、韓國、孟加拉國、老撾和斯里蘭卡大豆的進口關稅稅率從3%調降至零。上述這份清單還包括化學品、農產品、醫療用品、服裝、鋼鐵和鋁制品,涉及海產品、豬肉產品、果蔬、玉米、小麥、稻谷、高粱、煙草、有色金屬及小金屬礦砂及精礦、原油、液化天然氣、褐煤、瓜爾豆制得的膠液及增稠劑等品種。這些產品分別獲得不同程度的關稅稅率下調。在食品、農產品中,黃大豆、黑大豆、青大豆和其他大豆均從3%降至零稅率。其他活鰻魚從10%的最惠國稅率調至6.7%,鮮、冷帶魚從12%降至8%,凍冷水小龍蝦蝦仁從8%降至4%。紡織原材料稅率亦多有下調,染色的較輕質全棉平紋布自10%降至6.5%。不同厚度的熱軋不銹鋼平板稅率多從10%降至9.3%,其他螺釘及螺栓從8%降至4%,工業用其他銅制品從10%降至6.5%。中國的關稅調整與近期國際貿易形勢有關。此前,受美國發起的關稅政策影響,中國在6月中旬宣布,將對美國進口大豆征收25%的關稅,以作為美方對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的反擊。據悉,中國近期正加大進口來自巴西和俄羅斯等國的大豆,力圖多元化大豆的進口來源。美方數據顯示,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出現減少態勢。美國農業部的報告顯示,2017/2018年度迄今,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銷售總量同比減少20.4%,截至6月14日,裝船量為2728.1萬噸,低于上年同期的3429.5萬噸;美國對華大豆銷售總量(已經裝船和尚未裝船的銷售量)為2861.2萬噸,同比減少20.4%。但印度、韓國、孟加拉國、老撾和斯里蘭卡并非全球主要的大豆供應國,也不是中國進口大豆的主要來源國。上述關稅調降政策顯示出一種跡象,中國開始對美國和其他國家采取差別化的關稅政策。如果美國升級貿易戰打擊力度,中國的差別化關稅政策可能還會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