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yè)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是,歐盟警告對美3000億美元征稅后,大型車企進一步表態(tài),供應鏈本土化將成為大勢所趨。從全球化退回到本地化生產后,企業(yè)得以規(guī)避貿易戰(zhàn)中的高額關稅,但這有可能令部分國家的工作崗位銳減。如果生產本土化大規(guī)模推廣開來,汽車廠商的利潤可能有所削薄,全球經濟也有可能間接受到影響。保時捷CEO、負責大眾集團生產業(yè)務的執(zhí)行董事Oliver Blume稱,“不管本土化是否合理,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這么做。大眾在全球有122家工廠,具有最大的靈活性、適應不斷變化的新需求的能力”。6月29日,通用在向美國商務部提交的評論中提到,離開全球供應鏈可能會傷及美國經濟。“美國汽車公司需要能體現(xiàn)全球合作和全球供應鏈益處的貿易政策。提高進口關稅可能會帶來一個規(guī)模更小的通用,讓這個典型的美國企業(yè)在本土和全球范圍占比更少,而且有可能會減少美國的工作崗位……對貿易伙伴征收過高的進口關稅,有可能令通用這樣的美國企業(yè)與全球市場隔離開來,而全球市場有助于保護并增強我們在本土的能力”。美國境內銷售的汽車,有半數(shù)產自非美地區(qū),包括墨西哥、日本和歐盟國家等。美國本土的汽車廠商在美國生產的汽車,約有五分之一銷往海外。供應鏈的本土化,意味著汽車廠商將在銷售市場生產規(guī)模相當?shù)钠嚒V囌{研機構Focus2move的數(shù)據顯示,2017年,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分別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和印度,其中,美國和英國是前十大市場中,僅有的兩個同比銷量下滑的國家。2013年以來,美國生產的乘用車數(shù)量銳減30%,而同期全球范圍內產量上升了12%。此外,并非所有車企都有轉移生產的能力。英國《金融時報》提到,豐田、大眾等大型廠商或許有調整生產地的實力,而寶馬和戴姆勒這樣的中型企業(yè),以及沃爾沃、捷豹路虎等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車企,可能會受到更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