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7 月 11 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了一份對華價值 2000 億美元的輸美商品征稅清單,清單中所有商品將被加征 10%的關稅;同時,美方還制訂了一份聽證會的時間表,并要求在 8 月 30 日征稅前提交評論意見。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 7 月 10 日的一份聲明中稱,由于中國的報復以及此前的貿易行動并未令中國改變做法,總統特朗普已下令 USTR 對額外的價值 2000 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 10%的關稅,并宣稱這是基于《1974 年美國貿易法》第 301 條作出的適當反應,以此消除中國的有害工業政策。
根據時間表,聽證會將于 8 月 20~23 日舉行,8 月 30 日為聽證會后意見提交的截止日期。至此,中美貿易戰全面升級!340 億、160 億、2000 億,或許還有個 3000 億美元商品征稅的不斷加持,特朗普希望打擊的也不僅是中國,順帶敲打敲打已習慣于“溫床”的盟友也是極好的。
此次美國選擇以知識產權為節點,不斷發酵與中國的貿易糾紛,表明知識產權問題確實已成為美國的心結,也成為特朗普政府撬動對華貿易談判的重要籌碼。
從當前形勢來看,特朗普發起的這場貿易戰尚未有明確的退出戰略,也沒有明確的
計劃來與中國商討新的途徑和規則,這使得全球貿易界和金融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新的關稅對既定的世界經濟秩序帶來了威脅,也將給美國消費者帶來痛苦。
但有熟悉特朗普的人士表示,總統正在打一場長期戰。特朗普前高級顧問史蒂夫? 班農(Steve Bannon)稱,特朗普已經與中國宣戰了 30 年,其整個職業生涯中所歷經的最為一致的事情就是中國帶來的經濟威脅。
最近的表態是特朗普 2015 年 6 月 16 日在曼哈頓舉行的競選演說,曾 25 次提到中國,其觀點是:美國令其他國家富裕起來了,但美國的財富、實力和信心卻隨之消失。而當前的事實證明,特朗普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此前的美國總統不盡相同,他背離了已經維系了 80 多年的美國貿易政策的連續性,而描繪了一幅新的、令人深感不安的畫卷。
盡管特朗普可能并不是第一個將現實問題和想象問題歸咎于貿易慣例的總統,但他可能是第一個相信保護主義對美國偉大至關重要的人,例如他在推特中直接發文稱:貿易戰好,貿易戰容易打贏。
對此,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丹尼爾·艾肯森(Daniel Ikenson)在分析中用的措辭是: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是由無知、任性和民族主義怨恨混合而成的。
在特朗普看來,貿易并不是一個雙贏的命題,而是一場零和游戲,美國與貿易伙伴存在貿易逆差,那么這個額度就需要通過關稅找補回來,關稅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的工具,而知識產權調查則是最有利的突破口。
美國的創新及其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已被經濟學家視為美國經濟增長和全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正因如此,美國政府對知識產權的關注度也一直很高,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美國基于《1974 年貿易法》第 301 條已啟動 124 起調
查,其中 16 起最終實施了報復措施。
事實上,在《烏拉圭回合協議法》之前,中國一直是美國 301 調查的主要目標,如
1991 年 4 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中國列為特別 301 優先觀察名單;同年 10 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起了一項針對中國對美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設置不公平壁壘的廣泛的 301 調查;1992 年 8 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雙方未能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隨后威脅要對中國價值 39 億美元的商品實施貿易制裁。
2010 年 10 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中國影響綠色技術貿易和投資的政策啟動了
301 調查等等。
此前,中美雙方基本都是通過達成諒解備忘錄的方式解決爭議的,因此就出現了對于此次征稅事件,有美國保守派經濟學家兼白宮貿易顧問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
的驚訝——中國居然沒有和解! 特朗普為何如此強硬?
USTR 發布的這份征稅商品清單洋洋灑灑,長達 205 頁,對此次 301 調查的背景、基本情況、中方的回應、擬議的補充行動及聽證會相關程序等作了總體梳理與闡述,附件則羅列了此次擬議征稅商品的 HTSUS(美國協調關稅表)碼,其中涉及的產品面非常廣,涵蓋衣食住行、生活日用品、輕工及機械制造業等領域的 6031 類商品。
與上一次 500 億美元清單 95%的產品涉及中間投入和資本設備相比,此次清單打擊的重點仍是中間產品,但范圍更廣,日用消費品占比加大。
目前已經出臺和/或擬議的 2500 億美元的征稅產品清單顯示,美國對中國商品征稅的范圍遍及高中低端領域,除很多涉及榴彈炮、榴彈發射器、直升機、衛星等產品外, 還有很大一部分稅目下的產品涉及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大部分用于技術產品,且美國的企業和工人依靠從中國進口的這些零部件保持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既然供應鏈都是相互交織的,特朗普為何采取如此強硬的方式呢?以下幾個推定也許可以釋疑:
(1) 特朗普承諾要拯救銹帶地區的鋼鐵企業和鋁制品企業,這意味著要讓美國銹帶的工廠開工,而不是可以低價進口產品的問題,二者有著本質差別;
(2) 特朗普認為制造業是經濟的唯一重要部分或唯一部分,在提及貿易平衡問題時,提到的只有制造業部分,而服務貿易順差部分是基本未提及的;
(3) 將所有問題都定性為談判的籌碼,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盟友,所不同的是,特朗普在對待盟友問題上體現為相對更為單純的貿易平衡問題的解決(盡管也是希望通過軍事和政治考量解決美國與盟友的貿易逆差問題),在對待中國問題上反映出的問題則更為復雜,涉及地緣政治與軍事、權力制衡的交織,如朝核問題,甚至是價值觀問題。
當然,美國政府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美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在 7 月 12 日舉行了一場關于關稅的聽證會,會上主要抨擊了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指責了其許多散亂和危險的做法,認為將危及國家安全。
有意思的是,會上在經過長時間的關于特朗普政府針對中國關稅的廣泛而具體運用的有關情況介紹后,參議員鮑勃· 梅南德茲(D-NJ)表示無法厘清美國在該問題上的策略,而在此次聽證會上作證的負責經濟和商業事務的國務院助理國務卿曼尼莎?辛格也并未打算向與會的參議員提供有關特朗普政府運用關稅的更多細節。參議員約翰尼·艾薩克森(R-GA)和克里斯·康斯(D-DE)認為,特朗普政府并沒有一個明確的
計劃,只是發動一場貿易戰,而并沒有什么所謂的戰略。
但需要指出的是,存在異議的所謂戰略問題,抨擊只是特朗普政府對待盟友的方式而已,在對待中國問題的大方向上基本存在共識的,如對于辛格在聲明中稱政府正在尋求建立一個廣泛的國際聯盟,以針對中國的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做法采取聯合行動,與會參議員均表示了歡迎。
基于以上認知作出的推論顯示,中美貿易戰下一步將聚焦技術領域,不久前宣布的投資限制和出口管制措施均旨在阻止中國成為包括信息技術、航空航天、電動汽車、生物技術在內的先進技術的全球領導者。
其背后強調的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國防工業基礎的進一步鞏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無論是對鋼鐵和鋁產品還是對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品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的保護主義,其所涉及的均是有助于創造和維持基礎工業的產品,在戰爭或民族危急時刻是可以直接轉變為國防安全目的的生產的,這才是國家安全的基石。這或許也是為何特朗普政府要將涉及國家安全的232 調查與知識產權問題的301 調查的有關籌碼進行混合利用的考量。
(機工智庫研究員 羅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