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2月7日中日韓自貿區第十四輪談判首席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幾經周折的自貿談判進程正回歸“快車道”,重新出發。中日韓三國間的經貿合作被認為是推動東亞乃至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環節。在2002年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上,中日韓FTA的設想被正式提出。盡管談判已歷時6年、持續十四輪,但根據三國官方公布的消息,中日韓FTA仍未達成框架協議。直到2018年5月的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領導人確認將積極推動中日韓FTA的談判進程,這一東亞地區最重要的自貿協定終于又回到“快車道”。分析認為,中日韓FTA的重新出發也是在全球經濟大環境變化下的順勢而為。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風險挑戰加劇,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重要意義被認為比以往更加凸顯。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東亞FTA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隨著保護主義越來越嚴重,中日韓三國達成了要繼續推進自由貿易的共識。盡管重回“快車道”,但中日韓FTA談判仍將面對更多新難點。在對中日韓FTA的構想與實際談判中,三國均希望達成一份高水平的自貿協定,而不至于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簽訂后成為雞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趙晉平表示,最初日韓學者較為擔心本國的農產品開放問題,中方關注汽車制造領域和裝備制造領域的開放可能帶來的影響,“但問題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三國關注的難點和敏感點也在發生變化”。趙晉平分析稱,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FTA的談判范圍正從貨物貿易拓展到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三方打造高水平FTA的構想也出現不少新問題。日本慶應大學經濟學教授木村福成提到,知識產權保護、跨境電商等都是中日韓FTA談判中的新難題。公開資料顯示,中日韓三國分別是世界第二、第三、第十一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總額合計均占世界20%,已經超過歐盟,僅次于北美自貿區,但經濟一體化建設卻落后于歐盟和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