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海外院長邢予青表示,貿易戰可能會導致以中國為制造加工服務中心的全球價值鏈轉移,低技術勞動者會成為價值鏈轉移的受害者,面臨潛在的就業問題。邢予青5月14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論壇上表示,為了逃避關稅,以美國為市場利用中國作為生產/組裝基地的價值鏈龍頭企業,也許會讓訂單/生產能力回流,或轉向第三國。他指出,“盡管中國在朝高附加值的產業邁進,但就業市場依然存在大量低技術勞動者,他們可能就是價值鏈轉移之后的受害者,面臨潛在的就業問題。”邢予青認為,全球價值鏈是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的催化劑,全球價值鏈已將貨物貿易改變成為任務貿易,從產品研發到最終送到客戶手中,涉及到不同國家的眾多企業。全球價值鏈的龍頭企業擁有品牌、核心技術和銷售網絡,中國出口企業(零部件供應商、組裝企業、外包制造商等)可以獲得品牌、技術和銷售網絡的溢出效應從而增加出口。邢予青認為,全球價值鏈貿易與現行貿易統計不一致產生的兩個問題,一是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被夸大,二是美國對中國實際出口被低估。據其以2015年數據測算,若將傳統貿易數據計算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設定為100,那么以附加值貿易計算的逆差僅為56。而利用全球價值鏈,許多美國跨國公司演變為無工廠制造商,通過智慧產權(如品牌和專利技術)獲得收益,而這部分收益并不會計入美國的出口。不過,他指出,中美貿易戰爆發并且愈演愈烈的更深層次原因還在于,美國和中國在三方面存在分歧,分別是公平貿易和發展中國家身份,強制技術轉讓和市場換技術,公平市場競爭以及國企與政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