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產業鏈不可分割的背景下,中美作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經濟大國,彼此間的貿易爭端無可避免地會波及相關產業鏈上的所有國家。在爭端看不到解決前景的情況下,日前這些國家在東京的第25屆“亞洲的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上,開始起來發聲。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會上呼吁美中雙方通過對話的形式解決貿易爭端。他還呼吁世界接受中國正在崛起的科技實力,并表示,該國會“盡可能多地”使用華為產品。馬哈蒂爾還強調,美國不可能期待自己總是處于科技領先的地位。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王瑞杰表示,為過渡至穩定世界秩序,各國應助中美制定建設性合作新模式。他強調稱,世界各國都不想選邊站,只要中美兩國能制定建設性合作的新模式,亞洲各國在確立新的全球秩序方面肩負更大的責任,并與國際社會繼續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課題帶來的挑戰,過渡到下一個穩定的世界秩序是做得到的。王瑞杰同時指出,中美關系復雜多面,很大程度上也互相依賴,兩國雖然在戰略和經濟空間方面競爭,但中國也是美國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債權國。因此,建立具有建設性的新合作模式符合雙方利益,不過雙方必須從接受新現實開始。
與此同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香格里拉對話會開幕式上的發言,則幾乎可以被認為是新的不結盟運動的宣言了。李顯龍開宗明義地指出,中美關系是現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如何處理彼此的緊張關系和摩擦將決定整個國際環境的未來走向。他明確表示,事實上,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澳大利亞,以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區域伙伴國,它們的最大貿易伙伴國都是中國。這些國家都希望美國和中國能夠化解彼此之間的分歧,同時也希望能繼續和中美兩國維持友好關系。李顯龍強調稱,中美關系若持續緊張和不明朗,即便最后沒有發生嚴重沖突,也將對全球帶來巨大破壞。很多重要課題,如朝鮮半島局勢、核不擴散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若沒有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的全面參與,將難以解決。經濟上的損失不只是世界生產總值的一到兩個百分點,而是失去全球一體化的市場和生產鏈,以及分享知識和各方面所取得的突破的利益。這些發展都讓各國發展更加迅速。他指出,中小型國家有許多機會合作,深化經濟合作關系、推進區域一體化,并建立多邊機構。這樣一來,小國就可以聯合起來,擴大其影響力,在關乎自身的課題上采取共同立場,包括貿易、安全、科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