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歐洲國家希望歐元取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的外儲貨幣,中美貿易戰或許提供了契機。中美關系惡化將表明,某種程度上中國可以將部分龐大的外匯儲備部位轉換成其他的硬貨幣,而且也顯示出在提供替代外儲投資上,歐元區有其局限性。在二戰后的時代,無論是規模、流動性和信用品質,沒有任何資產能夠完全匹敵美國政府公債。市場規模逾16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債,幾乎被認為是等同于現金的零風險資產。但自中美貿易戰開打1年來,一些跡象表明,中國對于既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對手,又是美國最大的債權人之一感到不妥。近期數據顯示,中國3月出脫美債的規模創下過去兩年半來最大。如果最后證明這并非單一月份意外出現的現象,外界將開始揣測中國將這些儲備轉投何處,而歐元區就是最有可能的地方。單單就規模而論,歐元區公債顯然將提供可靠的著陸墊:其在市場流通規模幾乎是整體美債市場的近三分之二。已有跡象顯示中國對歐洲興趣益發濃厚——銀行界人士認為近來西班牙、法國、比利時發債案中,亞洲認購需求創下紀錄水準要歸功于中國。歐洲官員熱衷于反擊美元的霸權,他們在日前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討論了為歐元爭取“更強國際角色”的各種手段。但他們沒有提到可以一舉解決問題的一項舉措——通過推出歐元區共同債券來聯合發債。共同債券將把歐元區的風險匯集到一處,比大多數單個國家發行的債券更加安全。歐洲央行(ECB)管理委員會委員暨芬蘭央行總裁Olli Rehn日前表示,推出一項安全資產,將有助于增強歐元的國際作用。這令人寄望該問題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列入新一屆歐盟執委員會的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