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全球化逆潮,如何抱團取暖應對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彼此成就、在合作中將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是三方多年關注的焦點,而當下外部環境的陣陣寒意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令談判持續近八年而進展緩慢的中日韓FTA(自由貿易協定)踩下一腳油門。
正因如此,12月24日在中國四川成都舉行的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備受關注,各方期待三國自上而下推動中日韓FTA談判,在服務業開放、投資規則、知識產權保護、經濟合作等領域盡快實現重要突破。對中國而言,率先實施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政策,不僅將彌補旅游、知識產權等領域競爭力不足的問題,還將對整體談判起到帶動作用。一位熟悉情況的中國官員對路透稱,隨著中國進入全方位開放新階段,服務業及(消除)邊境內壁壘成為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點,也將是中方在是中日韓FTA談判展現出的內容。他表示,日韓高度重視對外貿易和投資,更傾向于簽訂高水平關稅減讓、高水平的服務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協定。雖然中韓此前已經達成了自貿協定,但主要是集中在貨物貿易,且貨物貿易開放度與高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據其介紹,外貿依存度高是中日韓三國經濟的共同特征,但由于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制度的滯后,使得這三國面對當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的挑戰時,難以形成應對外部變化的合力,也難以適應當前中日韓經貿關系變化的大趨勢。
盤古智庫發布的專題報告分析,隨著近些年三國各自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FTA的談判范圍正從貨物貿易拓展到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三方打造高水平FTA的構想也出現不少新問題,如知識產權保護、跨境電商等都會是談判中的新難題。盡管面臨來自三方內部以及域外因素帶來的種種困難和挑戰,中日韓FTA的推進前景仍然值得期待。在服務貿易方面,三國間服務部門的擴大開放和密切合作將促進新一輪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更重要的是,服務作為價值鏈的黏合劑和重要的生產投入,擴大開放的收益還將滲透到其他部門,建立自貿區不僅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出口,也意味著三國產業鏈的進一步融合、區域生產網絡的進一步完善。就在一個月之前(11月28~29日),中日韓自貿區第十六輪談判首席談判代表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中國商務部在會后發布消息稱,三方圍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規則等重要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取得積極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