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0年3月)在線上舉行。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課題組發布的3月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構成了影響全球經濟金融波動的“黑天鵝”事件。雖然疫情對于短期中國經濟增長可能產生一定影響,隨著國家對疫情的聯防聯控機制的有效部署,復工復產的有序運行,以及一系列救助措施的出臺,以及天氣轉暖、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和臨床實驗推進等利好因素,預期疫情對于經濟的沖擊更多地體現出短期效應,隨后幾個季度的增長會出現較大反彈。
報告建議,從短期和長期兩方面入手穩增長。短期采取“底線救助”思維,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助力受災地區、行業、企業脫離困局,積極組織各地有序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長期應加大各項改革力度,破除現有的壁壘和阻礙,逐步解決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同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指出,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將導致全球化生產體系、產業鏈和資金鏈出現斷裂。中國要保證經濟循環常態化和就業的穩定化,僅按照目前“六穩”和“新基建”的節奏,拘泥于3%的財政赤字限制是不夠的,建議:(1)要基于底線思維制定擴張的政策組合;(2)必須短期刺激和中期調整、擴張相結合;(3)財政赤字率要突破3%,甚至是3.5%。但不是簡單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應通過救助的形式刺激短期消費,既可以兼顧危機救助,又可以保證經濟增長。從中期來看,刺激經濟要堅持民生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