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的《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19/2020》顯示,由于過度規制,2019年至今,歐盟的營商環境持續退步,對中國企業在歐盟投資和經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直接后果就是中國企業對歐投資信心下滑,投資規模大幅下降。選擇歐盟作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的受訪企業比例僅為24%,比上一年度下降了54.63個百分點。“當前歐盟營商環境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過度規制。”報告發布人、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過度規制”給中資企業在歐經營造成三大挑戰。首當其沖的就是歐盟在市場準入方面的過度規制,導致中資企業面臨更多、更高的壁壘。在外資準入方面,歐盟和部分成員國不斷加強外資審查。其中,德國降低了企業接受審查的股比門檻,意大利等成員國擴大了審查范圍,法國強化了外資審查機構的行政權力等。調查顯示,在經歷過歐盟外資審查的受訪中國企業中,有48.8%的企業遭受過歧視性待遇、有78.8%的企業認為外資審查給企業帶來了損害。在產品準入方面,歐盟產品標準制定與認證也存在大量隱性壁壘,導致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時屢屢受阻。趙萍指出,中國企業很難獲得參與歐盟標準制定的機會,中國產品適用的標準也很難轉變成歐盟的標準。這兩年,歐盟的過度規制突出體現在5G領域。歐盟及其成員國炒作“國家網絡安全”概念,渲染“中國技術威脅論”,導致中國5G企業在歐盟開拓市場特別困難。趙萍表示,歐盟在公共采購、5G等方面的過度規制使中國企業遭受了各種不公平待遇,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企業在歐盟的正常經營活動。根據調查,有32.1%的受訪企業在歐盟曾經遭遇過歧視性待遇,有30.1%的受訪企業認為歐盟對外資執法存在不公平的問題。 調查發現,在公共采購領域,部分歐盟成員國通過編制模糊的招標文件、制定不透明的采購流程、設置歧視性的采購條款等方式,使中國企業失去參與歐盟公共采購項目的機會。趙萍指出,歐盟不應打著法制的旗號過度干預企業的經營秩序,避免將5G問題政治化。她希望,公平待遇原則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在實踐當中杜絕選擇性執法和歧視性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