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貿易監測(World Trade Monitor)的數據,3月,全球貿易量同比下降4.3%,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大降幅。3月貿易量環比下降1.4%,為連續第三個月下降。上述下滑只是遏制疫情封鎖措施所造成損害的初步跡象,之后的調查顯示經濟正在經歷深度衰退。公布貿易監測的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The CPB 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表示,尚不完整的4月數據顯示出“大多為負面的景象”,領先指標預示未來幾個月全球貿易或進一步下滑。據悉,德意志銀行目前預計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萎縮13.6%,2021年僅將恢復7.5%。這一降幅將遠高于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且此次還將伴隨著服務出口的下降。德意志銀行警告稱,新冠病毒危機可能導致全球價值鏈重組,至少在某些行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前存在將藥品和醫療設備供應調回發達市場的要求。然而,在當前的全球價值鏈和完全調回發達市場之間,更平衡的方法可能是在靠近發達市場的地區生產。
分析人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經濟全球化以來影響世界經濟格局走向的一次重大外部沖擊。一方面,疫情恐使全球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全球貿易急劇萎縮;另一方面,疫情沖擊正加劇國家間的結構性洗牌,加速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后疫情時代全球經貿格局與秩序重構恐難避免。從世界貿易結構看,當前中間產品貿易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緊密連接在一起。疫情對產業鏈形成沖擊,尤其是全球價值鏈融合程度高,且嚴重依賴于外部需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受到較大沖擊。目前,超大型自由貿易協定有主導新一輪國際經貿新規則、支配全球經貿秩序的態勢,并帶動自由貿易和投資圈進一步擴大。它們不再是傳統經濟地理上相鄰兩國或幾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而是跨區域或跨洲的巨型化自由貿易協定。 國際貿易規則重構的全景圖或正在逐漸展開,將給現有全球經貿格局和秩序帶來深遠影響,疫情之后短期內國際貿易動蕩恐難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