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忙于摸索新冠疫情對策并準備重啟經濟活動之際,世界銀行在5月19日悄然發布了最新的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ICP)報告。作為世界最大的統計項目之一,ICP每六年修訂一次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各國國內生產總值進行比較的基礎系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最新發布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全球第一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的驗證。從2014年以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各大組織相繼報告中國經濟總量在當年首次超越美國。然而在上周世界銀行ICP項目發布購買力平價數據之前,關于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的報道皆是基于2011年的價格指數的估計和推算。而最新的ICP價格數據則是在統計意義上對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一的權威驗證。按最近ICP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9.617萬億美元,略超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19.519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認識應該從全方位進行評估。其一,購買力平價不應該作為衡量人民幣匯率低估或者高估的指標。最新的ICP數據顯示,中國2017年購買力平價約為4.184,而實際匯率為6.759。區別在于,購買力平價系數綜合考量可貿易(Tradable)和非貿易(Non-Tradable)商品和服務,而實際匯率只考慮可貿易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因此,可以認為購買力平價是基于一價理論(The law of one price)的理論系數,而實際匯率反映了國際貿易中真實存在的交易成本和貿易壁壘。
其二,作為統計數據,購買力平價是對各經濟體生活成本差異的有效參考,而作為經濟分析的工具,過分專注于購買力平價基礎上的經濟總量比較或有失經濟分析的全面性。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一的事實得到了驗證。與此同時,參考2017年實際匯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2.144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位,約為美國經濟總量的62.2%。
第三,中國既擁有基于購買力平價的全球第一的經濟總量,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考慮中國的人口總數,中國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和實際匯率分別計算,在世界上分別位列第90和第79位,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5.3%和79.2%。
對ICP數據的準確解讀不僅有利于增進對中國經濟成長的客觀認識,而且能夠促進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發揮更大的潛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