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星期三(12月23日)的報道稱,“美國借制裁將歐企擋在中國市場之外”。報道援引一些歐洲高科技企業高管和外交官員的話說,歐洲國家的一些科技高管和外交官員抨擊華盛頓利用其制裁機制,將歐洲企業排擠出中國市場,同時卻為美國的企業和公司提供豁免。特朗普政府上任之后,在最近的幾年中對中國科技企業巨擘“華為”等其它一些中國企業實施了嚴厲制裁措施,禁止它們購買大部分美國的先進技術。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商務部又將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列入了制裁的實體名單。
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歐洲高管對《金融時報》表示,美國的制裁措施造就了“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為美國公司提供了豁免優惠,而其它國家的同類企業則被阻擋在中國市場之外。這位高管表示說,“目前美國公司已獲得了為華為供貨的許可證,而歐洲的供應商則無法獲得。”據稱,歐洲的許多生產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的企業都受到了美國制裁措施的影響,因為這些歐洲企業依靠美國的知識產權。另一位歐洲科技高管表示,由于懷疑中國的采購商可能用于軍事目的,他們的公司曾一度被停止向中國買家供應零部件。但是這位高管說,這些零部件的市場很快被美國供應商通過中間商銷售占領。這些歐洲科技高管認為,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和“美國優先”的戰略給歐盟的高科技公司帶來嚴重的打擊。
歐洲的一些外交官也表示,盡管他們對華盛頓防止芯片技術助長中國軍事建設的目標表示同情,但是科技公司和歐盟各國政府對于單邊制裁越來越感到沮喪,并希望減少使用美國的知識產權技術。本月初,17個歐盟成員國通過歐盟委員會宣布了一項“處理器和半導體技術歐洲倡議”。倡議提出,未來兩到三年內,歐洲一項復蘇計劃資金的五分之一(1450億歐元)將用于“數字轉型”項目,并倡導在半導體研究方面的投資。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歐洲駐中國外交官表示,這份聲明表明,盡管這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歐洲各國政府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