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刊發評論指出,歐中雙方就雙邊投資協議達成共識,"這聽起來像是德國的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結束前的凱歌,但實際上卻是中國在地緣戰略上贏得了一分:中國不用再擔心歐美會聯手對華強硬。……協議為歐洲企業提供了中國市場更有利的投資前景,包括電動汽車、醫療衛生等領域,對應的,中國企業也在歐盟市場獲得了更為可靠的法律環境。"蘇黎世出版的《每日導報》也批評說,歐盟不應該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撇開美國盟友。"北京非常擔心歐美聯手協商對華政策。顯然,歐盟想利用中國政府的這種不安情緒。但是,布魯塞爾這樣做,恰恰重復了特朗普的錯誤,歐洲人自己不久前還因此對美國總統口誅筆伐:操之過急的貿易協定、考慮不周的條約、更像政治秀而非長遠對華戰略的甩開盟友單干之行為……""這份協議毀掉了歐盟的重要政治資本。現在可能會出現兩種情形:要么中國全面確保中歐雙方都擁有同樣的游戲規則,要么歐盟讓歐洲市場上中國企業的日子與在華歐企同樣難過。北京很擔心后一種情形,因為中國需要投資歐洲市場以獲得歐洲的技術。新的歐中投資協議既沒有展現出歐盟已經獨立于美國,也沒有展現出強大。這份協議沒能重振歐盟的對華政策,反而削弱了它。"柏林出版的《世界報》刊登了有副總編Robin Alexander撰寫的評論"默克爾的歐中協議只有一個弱點"。文章認為,這份由默克爾審時度勢大力推動的歐中投資協議,在經濟方面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協議首次規定,雙方必須明確交待各自的政府補貼項目。屆時將能看到,那些近年來用低廉價格打敗歐洲對手的中國企業,究竟有哪些是真的更具競爭力。誠然,這一措施還遠遠不足以實現市場參與者的機會均等,但無論如何是訂立了這一目標。"瑞士《新蘇黎世報》以"體制競賽需要一個框架"為題,刊評認為,盡管協議本身以及中國的行為有不少值得抨擊的地方,但是雙方能夠就游戲規則達成共識,總歸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