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臺后,中美關系有望邊際改善,更重要的是可預見性提高。貿易、金融和人員往來方面的摩擦有望緩和,短期內美國會考慮取消關稅,重新判斷貿易協議;中長期則主張通過新建規則來制約中國,中美博弈將進入長期的、基于規則的和較為可控的狀態。但拜登也會力主形成一個針對性更強的西方統一戰線聯盟,中長期制約中國的技術升級和構想中的新一代全球化進程。因此不排除在未來一段時間,雙方在意識形態、人權和地緣政治領域的摩擦可能會升級。下一個四年的美國對中國的基調可以概括為:第一,競爭仍是主旋律。在地緣政治、人權、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等方面,美國或將繼續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尤其是在新一代科技與創新的主導權上,要與中國展開激烈的競爭,但會是一種“斗而不破”的狀態。第二,在氣候變化、核武器擴散和疫情防控上與中國加強合作。第三,合縱連橫,重建西方國家聯盟,憑借其占據全球GDP一半以上的經濟體量,重塑環境、勞工、貿易、技術以及國有企業等規則;第四,拜登政府會重新考慮加入特朗普執政期間退出的國際組織,這是美國重回世界領導地位的著力點,美國需要通過多邊機構來重塑規則。美國的矛盾主要在國內,拜登新政也是一個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方案。所以,中美博弈的長期性不僅不會因為拜登的上臺而改變,反而變得更加確定。中美未來的競合格局,取決于各自內循環的效率和外循環的張力——建“朋友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