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工業氣體市場價格持續快速上漲,原因是中國在大宗氣體、電子特氣等領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卡脖子”情況。據半導體行業協會資料,芯片成本中作為變動成本的特種氣體和耗材占比可達14%。中國電子特氣的下游應用主要包括四大行業,其中在IC行業的應用占比最大,達到了42%。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洑春干表示,電子特氣作為芯片制作的原材料,目前除了少數品種已經國產化之外,大多數品種仍然依賴進口,急需解決“短氣”之痛。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整個工業氣體市場分布情況是:美國空氣化工(25%),德國林德(2018年與美國普萊克斯合并后占23%),法國液化空氣(23%),日本大陽日酸(17%),目前88%的份額高度依賴美德法日這4家供應商。在工業氣體中,最“卡”的氦氣,軍工是消費大戶。公開信息顯示,全世界已探明的氦氣儲量約519億立方,美國占近40%,中國只占2%左右,中國95%的氦氣依賴進口,而美國氦氣一直是中國進口氦氣的主要來源。中美關系近幾年持續緊張,中國也調整了氦氣的進口來源。但是,從卡塔爾進口氦氣的價格比美國還貴,比如2019年卡塔爾氦氣的進口價為53到60美元一公斤,而美國的進口價則只有47到56美元一公斤。除此之外,目前美國跟澳大利亞兩國聯手就能控制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氦氣來源,形勢不容樂觀。今年3月,工信部等多個部委召開工業氣體“卡脖子”問題協調工作會議,協調推進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在業界看來,相比工藝、設備等存在很大差距,專業人才缺乏制約著中國工業氣體產業發展,高端領域發展的共同關鍵問題“人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