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煤炭逐漸退出將成為長期趨勢。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日前指出,在短期內,中國降低煤炭消費量要以工業過程煤和散煤為主。鄒驥表示,按照用途來分,國內的煤炭主要可分為三類:電煤、工業過程煤和散煤,各自占比分別大約是55%、30%和15%。首先,工業過程煤包括鋼鐵、水泥建材、煤化工等用煤有巨大的減煤潛力?!笆奈濉逼陂g需要在工業過程煤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劃,比如在現在的消費量上降低1/6,對此有很多可做的事情,包括提高各類工業爐窯能效并降低煤耗或進行燃料替代、加大廢鋼的回收利用、采用氫能煉鋼技術、用太陽能電解水制氫代替煤制氫等;另外需要大力去除散煤,散煤的消費量大約有7億噸,主要是一些工業小窯爐、小鍋爐以及郊區和鄉村民用生活供暖炊事用煤等,帶來的污染非常嚴重,需要盡快做好燃料替代。但實現電煤的大規模替代,鄒驥強調,這可能還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一是因為國內煤電設備普遍投產不久,平均煤電機組年齡大約12-13年,遠沒有達到必須淘汰的壽命期,背后還是大量的銀行貸款和金融穩定所依賴的收益,所以必須分批次、分步驟地限制、減少,否則將可能導致過多的資產沉淀甚至引發顯著的金融風險。二是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還有待完善,非化石能源挑大梁還要假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