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學者在研究一份流出的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立法草案文本(流出稿)。有分析人士認為,它可能是歐委會故意外泄以試探各界反應。此稿應是歐盟內部擺上桌面進行討論的基礎。歐盟“碳邊界調節機制”(CBAM),本質是對進口到歐盟的產品加稅。流出稿顯示,碳關稅并不是在產品進口環節逐筆征收。針對進口產品中所含的每一噸碳排放,進口商都必須向CBAM行政機關購買一張CBAM電子憑證。在進口產品清關時,進口商并不需要繳納CBAM電子憑證,而是在第二年的1到5月期間統一結算。根據流出稿可得出兩個結論。第一,中國雖然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但不是受CBAM影響最大的國家。2020年對歐盟出口相關產品最多(以出口額計)的5個國家是:俄羅斯、英國、土耳其、中國和韓國。第二,CBAM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集中于鋼鐵和鋁行業。2020年中國向歐盟出口相關產品總值18.78億歐元,其中99.79%為鋼鐵和鋁。碳關稅會重塑市場格局。如果中國的鋼鐵和鋁行業能夠在碳減排方面領先于其他對歐出口國(如俄羅斯和土耳其),則可籍CBAM轉化為成本優勢,取代后者在歐盟的市場份額。法律人士認為,碳關稅的本質是貿易措施,歐盟正在積極成為主導者,其措施會有很強的域外效力。以往的經驗表明,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僅從應對的角度進行準備是不夠的,應著手研究制定中國的碳關稅規則。自歐盟開始,美、日等國都在考慮采取類似的單邊措施。在出口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各國最終會回到多邊談判桌上。屆時,沒有本國措施的國家就會在規則談判中處于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