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梗阻和重構是新冠疫情沖擊之下全球面臨的一大問題,而中國作為此前的“世界工廠”,在供應鏈調整中受到的影響不小,部分外資尋求將生產環節遷出中國,在本國或其他國家建設替代性供應鏈。不過,這個過程并不那么容易。有分析指出,即便全球供應鏈現在就開始調整,從中國轉移出去,那么至少也需要10年時間,才能完成供應鏈的調整。《紐約時報》日前報道了美國的例子,可為這一判斷提供支持。由于原材料供應的延遲、短缺和價格上漲,陷入困境的美國制造商正在嘗試從本土尋找新的供應來源,但也因此必須做出兩難抉擇:要么犧牲利益自行承擔額外的采購成本,要么將成本轉嫁給后手,導致物價被進一步抬高。同時,也有部分企業通過大量囤積原材料來應對這場危機。但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對此指出,這種行為反而會加劇美國的通脹,最終會讓企業“自食其果”,“人們訂購的東西比他們需要的要多,這加劇了短缺問題”。史兆威還表示,讓產品制造回流美國本土固然是當下的“流行詞”,但預計美國制造業因此恢復恐怕還為時過早。過去企業將生產從美國轉移到中國時,轉移費用可以靠生產成本減少的部分進行支付,如今企業試圖反向操作時,卻沒有可節省的成本來支付轉移成本,“(所以)我們就是沒法在美國組裝iPhone”。在安邦研究人員看來,如果從歷史角度和系統角度看全球化過程,就不難理解這種轉移的難度。全球供應鏈是過去幾十年全球化進程中持續形成的,這是一個長時期形成的超級大系統,現在進行的調整和重構,也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調整。如果十年時間能夠完成重構,這已經很樂觀了。另外,除非中國和世界都走向極端,否則上述的供應鏈調整不會是全面重構,即世界與中國完全脫鉤,把中國完全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對中國來說,仍然應該主動成為這種系統調整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