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境內得到有效遏制,但全球疫情仍然蔓延,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外部世界的變化,給正在逐步復工復產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讓中企更好了解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制訂合理策略,尋求突圍之道,中國貿易報社中貿國際智庫平臺在3月20日舉辦了主題為“全球疫情蔓延,中企如何尋求突圍”的經貿會客廳線上圓桌會議。(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觀看本期經貿會客廳完整視頻。 本次會議從全球宏觀經濟形勢、疫情對我國企業帶來影響、企業管理、具體企業案例等方面展開研討和分析。 主持人: 中國貿易報社總編輯 范培康 嘉賓: 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咨詢專家 毛天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劉英 晨哨集團聯合創始人、副總裁 羅小軍 達之路集團董事長 何烈輝 好孩子集團董事局主席、創始人 宋鄭還 天津新華同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衛軍 范培康:請各位先談談疫情給企業的經營以及海外合作帶來什么影響? 劉英: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至少短期來看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點,企業也面臨著一場危機。經濟危機的灰犀牛也沖過來了,美股連續三周震蕩暴跌,連續四次熔斷,美股總體跌三分之一,是歷史上罕見的。 毛天羽:我覺得這次疫情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是分階段性的。最開始的時候,對中企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在人員流動、原材料運輸受阻,因為春節期間,很多的高管、主要技術人員全都回國了,假期結束后不能按時返崗,短期內就給企業運作帶來了一些影響。 隨著疫情不斷蔓延,其影響也會產生一些變化。中企在國外投資的項目、海外訂單受到了影響。例如,為了占領歐美市場,打開歐美市場,中國很多的紡織企業到非洲投資,現在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跡象,歐美的訂單取消得非常快,不只是說對國內的訂單取消,也包括對非洲訂單的取消。另外,將來有可能會出現社會動蕩,企業海外經營的安全形勢有可能會惡化,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外投資的企業就要提早做好一些準備,現在可能是真正需要發揮搶先做好準備的智慧。 整體來看,面對這次疫情,中國政府反應速度非常快,無論是從疫情控制,還是對產業強有力的扶持和支持,以及有序安排復工復產。因此,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要小于對歐美經濟的影響。 羅小軍:就并購領域而言,疫情對海外并購影響非常大,有危,也有機。具體在三個層面,標的可得性會增加,交易執行難度增大,投后整合運營面臨新挑戰新問題。受疫情影響,人員往來和經貿往來都按下了暫停鍵。即使有標的可以收購,有實力收購,交易執行起來會非常困難,盡職調查很難實施,標的價值變化很快,匯率風險也大增,增加了估值的干擾,政府行政部門忙于應對疫情,審批效率放緩。已經進行中的交易,也受到疫情影響推遲,可能帶來反向分手費的負擔。 范培康:我們知道,好孩子開拓海外市場26年以來,已在十幾個國家布局了直銷和分銷點,歐美等國家也都是好孩子的重要海外市場,現在疫情在全球蔓延,將會給公司的海外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宋鄭還:當中國處于疫情高發期時,就倒逼我們公司發展線上平臺,使得我們積累了很好的發展經驗,所以總體來講,面對當前情況,我們公司是比較從容的。疫情蔓延給產品銷售帶來了影響是肯定的,現在關鍵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影響的底線到底在哪里? 所謂從容,是當疫情在中國發展時,我們整個線上經營答卷還是不錯的。原因就是,轉危為機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好孩子很幸運,假如疫情早來一年,我們就糟了。去年開始,我們在以前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力的數字化的投入,建立了自己的云店運營模式,這次疫情來了以后,我們馬上就將線下銷售搬到線上來。 以往這個時候,我們正在一個省一個省地開展分省訂貨會。分省訂貨會浩浩蕩蕩,我們分5路人馬,每一路都要用4輛集裝箱的大卡車,然后在1000平方米的展廳里把商品展示出來,請各地的零售商來訂貨。但今年在疫情發生后,這個線下活動就沒法做了,我們就把訂貨會搬到了網上。 一開始我們也沒底,結果發現因為疫情,我們的線下經銷商以及零售商同樣遇到了問題,大家變革的決心都挺大的,所以我們上下配合,使得線上訂貨會開得非常成功,效率也很高。2月25日到3月10日,只用了15天的時間就就解決了原來要用一個月、2000多個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網上訂貨的效果僅次于線下大型的訂貨會效果。 去年4月份我們就推云店的模式,云店里面有好孩子多個商品,但在此次疫情之前,效果很差,因為大家沒有迫切性,這次我們云店模式一下子就成功了。我們要把該模式再推廣到歐洲和美國市場,其實去年在美國我們也做了數字化工作,現在需要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加強與沃爾瑪等線上經營的對接。 同時在疫情發生后,好孩子也進行了產品調整,之前好孩子不做口罩,現在兒童口罩非常緊缺,所以好孩子看準市場機遇,好孩子兒童口罩3月25日就準備上市了。好孩子也在大力發展健康產品,在完成研發、完成生產線的部署后,馬上投產。因為疫情,大家都居家,所以我們就根據這個特點發展居家家具用品,比如小孩吃飯的高腳椅等。當時美國還沒有真正的意識到這種情勢,在疫情期間,我們已經把大批的貨放到好孩子美國的倉庫里面,現在該產品已經銷售一空。 范培康:請何總談談疫情對貴公司的影響? 何烈輝:疫情下旅游業面臨很大的損失,我們公司前期為開辟旅游航線以及其他準備工作投入的資金都收不回來了,疫情在海外到底會持續多久?影響到底有多大?從目前的情況來講,我覺得這個事情可能不是一個月兩個月能夠解決的,今年的出境游和入境有可能會遭受非常大的打擊。 我們公司市場在非洲,準備在非洲吉布提搞經濟特區,之前預計今年8月份開業,現在因為吉布提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吉布提國內所有航班已暫停起飛,亞吉鐵路也停運,使得我國國內工人返崗受阻,而且短期內也無法在當地招聘到公司所需的技術人員。這就反映出,在海外投資的中企,特別是在海外承包工程的中資企業可能需要建立預案,需要考慮后期海外疫情如何發展,工期逼近該怎么辦,出口原材料價格、物流運輸是否會上漲,供應鏈問題,建筑材料價格上漲之后,海外工程項目是否還能盈利等問題。 范培康:針對這些問題,您認識到公司哪些短板,又將有什么樣的措施? 何烈輝:企業對國外市場依賴很高的話可能不是一件好事情。企業不僅要做好國外貿易,也要做好國內貿易,才能在外貿受阻的情況下,保證企業能夠繼續發展。 雖然有的問題可以在線解決,但是好多事情還是需要面對面來解決,所以期待疫情趕緊過去,大家的交流能夠活躍起來,人的交流頻繁了,市場也就恢復了。 范培康:下一步,公司會如何平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何烈輝:辦法總比困難多。針對員工無法返回海外工作崗位情況,公司的應對方案是在當地招聘、培養技能工人。現在國內復工復產的形勢還是蠻好的,而且我們有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所以我們決定盡快把國內市場開發出來。雖然開發培養國內市場可能需要時間,但這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深耕國內市場,對公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國際貿易遇到風險時,穩固的國內市場可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 范培康:請問宋總,疫情之下企業是否發現并補充公司的發展短板,以及未來公司會有什么樣的調整? 宋鄭還:好孩子一直在價值鏈的完善和優化上下功夫,一方面在世界上自主經營品牌,提高用戶的運營能力。以前企業靠經營資產,建一個工廠,做一個產品,開一個門店,以后企業肯定要依靠自身的的運營能力。所以我們努力打造三個核心能力,一是品牌管理能力,包括銷研產服供一體化的體系,提高對用戶的營銷、傳播能力,二是智能商業的能力,三是用戶運營能力。好孩子要向硬件加軟件加服務的模式去發展。 在此過程中,世界資源是非常關鍵的,好孩子正在搭建跟世界合作的平臺,我們在國際上的團隊已經超過了公司員工總人數的1/10,我們有1400個國外的員工。在并購一個企業后,我們不是把調人出去,而是從那邊調人回來,我們現在搭建的連接世界資源的體系,好像一個路由器把所有的東西都連接進來,這個平臺讓我們受益匪淺。 范培康:目前情況下,中企海外并購是否還有哪些機會存在? 羅小軍:受到疫情直接沖擊的企業面臨困境,誰能幫助他們呢?企業要么破產解散,要么有企業或者基金來收購,幫助渡過難關。由于疫情影響,消費和需求萎縮,企業流動性枯竭,不少資產價值被低估,如果早有準備,這是收購的好時機。 從這個角度而言,受這次全球疫情影響,機會窗口有點類似2008次貸危機,中資有機會收購一些細分行業頭部企業,進行海外技術、市場和品牌的收購和布局。 但同時,有困難的一面是如果企業自身陷入了危機,機會就把握不住了。 總體而言,疫情之下,中資企業海外并購若想夠抓住機會的,既要有實力,還要有特別的執行能力。 范培康:針對公司運營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以及人力資源配備等方面,孫總有什么建議? 孫衛軍:對企業家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預見和預判能力是非常關鍵的,正如古代的一句話“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在當前疫情蔓延的局面下,我們不僅要看今天怎么辦,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思考疫情以后我們怎么辦。 多年來,通過和企業的近距離接觸以及服務全球企業的經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未來企業的商業趨勢主要有“四化”,即企業生態化、業務智能化、員工創客化、客戶社群化。 企業生態化 企業的發展取決于上下游供應商、加盟商、客戶整個生態圈層,生態圈建立好了,企業才能發展得好。在此次疫情期間,有生態的企業應對風險能力更強。 業務智能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企業的交易模式逐漸轉向線上交易,智能化貫穿于生產、銷售、服務交付的過程。 員工創客化 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成為了企業的合伙人與內部創客,這樣即便遇到疫情這樣的突發危機,彼此不能聚集在一起,但是每個人依然能夠自覺自愿地做好自我管理,從而得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和作用。 客戶社群化 客戶社群化,做得好的企業不僅僅產品好,而且還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客戶群體,通過社群運營的方式提高客戶跟企業之間的粘性,這樣一來,客戶可以不斷地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新資源、提出新需求,新需求給企業帶來新機遇。 那么當下企業應該怎么做? 需要思考疫情后期開始,自己要做什么調整,然后去找準自己的路徑和方向; 增強組織的活力,當發展方向確定后,干部和企業組織的活力成為決定性因素,因此,強烈建議企業家們,在疫情的特殊時期,把打造組織活力作為核心要點,在過去兩個月來,很多企業盡管業務受到很大影響,但企業內部通過黨組織管理活動,員工們通力協作,形成非常好的組合,提高企業靈活性,使得企業防疫生產兩不誤,活力產能雙豐收; 重視企業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不僅僅是企業家本人,同時也應帶領企業組織自身的覺醒,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地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讓企業家通過自身的學習帶動管理團隊的學習,這是疫情后期非常重要的方向。 范培康:后疫情時代,在全球化過程中,中企在規則、話語權上到底還有哪些可以倡導的機會? 毛天羽:我覺得這一次有可能是中國引領全球的救治,包括中國在抗疫方面,同時如果我們盡快地把產能提升起來,也有可能引領全球經濟方面的救治。隨著疫情的發展,中國迅速解決了復工復產的問題,實際上這給全球的產業復蘇注入一劑強心針,也對整個全球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原來大家可能認為全球化會大步的后退,現在反而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企業在投資地的社會責任擔當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的發展很關鍵。先前在非洲投資的大量中企幫助國內救災抗疫,現在疫情在國外蔓延,大量的中國企業已經在行動了,對非洲、包括歐洲社會進行防疫物資捐贈,這對非洲整個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互利共贏現在尤其體現出來了。 中國在新基礎設施建設、電商等方面走在了前列,中國的5G等技術在整個抗疫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會對其他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劉英: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的避風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消費方面,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十足,中國消費市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接近60%,被壓抑的消費正在等待釋放和報復性反彈。投資方面,當前中國已率先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復工復產恢復經濟,中國要發揮世界經濟定海神針的重要作用,通過新基建投資、制造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在內的投資三駕馬車拉動中國經濟。 中國有著全球領先的移動支付、電子商務、跨境電商、8.5億網民和全球最多的智能手機使用人口,擁有數字經濟發展的巨大基礎。但目前中國數字經濟只占GDP的1/3,與美國接近60%的占比還有巨大空間。今年全國5G網絡的全面鋪開和大量的新基建投資將帶來數字經濟發展的空前機遇。而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占比不到20%,與歐美日等國的70%以上的占比相比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不僅如此,今年是外商投資法實施第一年,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空前,外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外國金融機構、外國公司、外國資本蜂擁而至,這都為新產業、新業態的融資與發展創造了條件。 之所以中國是避風港,不僅是因為大量外資涌入,而且從中國金融自身增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看,中國經歷了多年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杠桿率下降,上市公司質量大幅提升,資本市場估值也在合理區間。而實施注冊制改革資本市場迎來蓬勃發展期,中國直接融資占比不足20%,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在70%以上,中國資本市場空間潛力無限。 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在中國,改革開放紅利在中國。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避風港。企業層面,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最重要的是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線上線下的結合。 范培康:謝謝各位精彩觀點,請各位用一句話來做今天觀點的總結。 毛天羽:疫情可能是轉危為機的契機。中企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履行社會責任,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才會使得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劉英: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作為全球化的企業,應該抓這次機遇,能夠轉為危機,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智能化制造、柔性生產、精益生產,實現全球化的戰略布局。 何烈輝:大家眼前盡快著眼于國內市場,同時也要趕緊為疫情過后國際市場的噴發做好準備。 孫衛軍:疫情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今天會有,未來也還會有,面對改變,我們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我們唯一的持續競爭優勢就是,比我們的對手學習得更快。 羅小軍:戰略聚焦,組織變陣,提升企業戰斗力。 宋鄭還:應對時局積極變革,把握趨勢,內注定力,價值協同,外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