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呈現爆發之勢,多地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封閉措施,人們進行居家隔離,以避免疫情的擴散和感染。面對這樣的情勢,不少非新冠病人在是否去醫院、是否會產生交叉感染、能否掛上號、是否能買到藥等顧慮下,去醫院看病成為一大難題。此時,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尤為凸顯。
互聯網醫療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一種健康醫療服務,包含健康管理、自診、自我治療、導診、候診、治療、康復、后續跟蹤等一系列服務內容。
由于此次疫情突發,不少醫院和藥店不時會看到缺貨、斷貨的信息發布。而各大醫藥電商平臺憑借自身的供應鏈優勢,能夠迅速整合資源,紛紛積極地進行捐贈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醫療防護物資,馳援抗疫一線。
1月24日,1藥網宣布向武漢捐贈10萬個醫療專用口罩,其中包括N95系列口罩。1月28日,叮當快藥創始人兼董事長楊文龍通過紅十字會捐款600萬元,定向用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1月31日,康愛多向武漢紅十字會捐贈價值300萬元的醫用物資。
除此以外,為了減輕醫療機構的就診壓力,減少患者交叉感染風險,這些平臺也紛紛開通線上診療入口,擴大就診范圍和領域。
除夕夜,1藥網緊急為武漢地區開通“在線免費問診”綠色通道;1月25日,阿里健康增開手機淘寶的義診咨詢入口;1月26日晚,平安好醫生開通“抗疫電話義診專線”,近千名醫生加入到在線問診大軍中;微醫共有超過1.6萬名醫生上線,為全國提供在線咨詢、遠程診療服務;2月6日,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健康在淘寶APP上線“買藥不出門”服務,通過線上問診開方、藥品配送到家的互聯網就醫方式,讓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戶即可安心買到所需要的藥品;2月11日,京東健康聯合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和《健康時報》發起“抗擊疫情·慢病關愛與用藥福利計劃”,保障慢性病患者疫情期間的用藥需求,為患者提供線上復診續方、送藥上門等服務。此外,丁香醫生、好大夫在線、騰訊健康等平臺均提供在線問診的平臺,均為全免費,或針對湖北地區用戶免費。
據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臘月二十九至正月初六),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其中,春雨醫生1月25日上線了在線義診的相關頁面,把呼吸內科、感染科、耳鼻喉科和兒科放到義診,呼吸內科的問題量增長大約6倍,全平臺問題量相比2019年平均日問診量接近翻番,APP日活大概提升了30%。截至1月30日12時,阿里健康于手機淘寶、支付寶上搭建的新冠病毒在線義診活動累積訪問用戶數已破280萬;截至2月3日12點,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新冠病毒免費義診專區訪問量超過7959.63萬。2月10日,平安好醫生公布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平臺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注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認為,疫情期間,在線問診切中了當下的需求。互聯網醫療不僅將有力減輕醫院壓力,舒緩醫療資源不平衡的難題,而且可以減少醫患之間的接觸,消除部分交叉感染的威脅。
據網經社“電數寶”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醫藥電商行業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在2018年,行業交易規模達657.4億元,同比增長43.63%。2018年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規模約490億元,滲透率極低。在融資事件和總額方面,醫藥電商近幾年也較受資本青睞,2019年發生6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10.7億元,但同比下滑42.48%。
而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下,互聯網醫療則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災難,互聯網新“拐點”或將出現。此次疫情將帶來多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優勢突出,以在線化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將進一步得到重視。
互聯網醫療以互聯網為載體實現了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遠程會診等,相比于傳統醫療更容易形成個性化服務。尤其對于需要長期病情管理慢性病,患者在家便可隨時與醫生交流身體狀況、服藥情況、病情進展和治療方案等。
陳禮騰指出,互聯網醫療能實現醫療信息的共享,極大地提高患者就醫體驗,利用互聯網技術能更加高效、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從而緩解我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在線診療實現了“小病在家看,大病不用等”,減少等待時間,提高醫療效率;可以進行個性化定制,進行高效疾病管理。
北京東曉騰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東表示,長久以來,醫藥電商由于產業鏈長、線上線下聯動受限,因此發展比較遲緩,而此次疫情,使得很多居家隔離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醫藥電商,認知度有所提高。與此同時,通過線上問診、買藥,可以獲得一對一的求醫解答,隨著問診范圍的擴大,更多門類的問診得以上線,有效地提高了效率。此外,他特別指出:“醫藥行業涉及到的鏈條很長,此次疫情帶動了在線義診、求醫問藥、遠程醫療等,很多之前很少關注線上的消費者,逐漸開始關注線上醫療,間接緩解了線下醫院的壓力。消費者和巨頭的推崇,勢必倒逼醫藥產業鏈進行變革,這無論如何都是個好消息。”
陳禮騰也表示,醫藥電商的概念逐步擴大化,衍生出醫藥營銷、醫藥O2O、藥材交易、藥事服務等一系列以藥品為核心的新服務。在此基礎上,通過藥房+診所,實現醫療場景的閉環,構建了“醫+檢+藥”的健康新服務模式,該模式相較于傳統在線購藥具有更高的用戶粘性,更具行業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規范“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多項新規,推動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
2020年2月4日和2月7日,國家衛健委在4天內兩度發文,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進行疫情防控,要求針對發熱患者組織呼吸科、感染科、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精神衛生科及全科醫生,通過互聯網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診療咨詢服務。
2月18日,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和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發文,制定公布互聯網復診項目價格及醫保支付政策。2月23日,上海市醫保局表示,上海將具備互聯網診療服務方式的定點醫療機構,為常見病和慢性病參保患者復診提供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試行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2月2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指出,國家衛建委要求各省開通省里的互聯網平臺,組織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提供線上線下服務。在線上提供咨詢服務,包括日常醫療服務咨詢;對慢性病患者提供復診服務;有一些發熱病人,也會通過互聯網咨詢。通過互聯網醫療線上線下服務,讓公眾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也減少了患者在醫院的聚集,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同時,要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確保規范和安全。
未來,實現醫療、醫藥、醫保互通,以個人健康為中心的閉環式醫療服務體系將是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線上線下融合的醫藥新零售、C端、B端多渠道服務也會成為醫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申萬宏源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后隨著各地支付定價政策細則推出,互聯網診療使用將會增加,同時不排除部分醫保余額可用于購買指定商保產品,互聯網醫療/醫共體/醫保商保邊界滲透趨勢將出現,因此整合線下資源,打造從線上入口到線下醫療的全產業鏈閉環顯得更加重要。
由于醫藥行業是一個國家高度監管且知識復雜、門檻較高的行業,“醫藥+互聯網”需有長期磨合的過程。對此,陳禮騰表示,隨著政府對于互聯網+醫藥也逐漸開放,相信未來將會出臺更多的規范、利好政策。互聯網醫療或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