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貿易組織4月發布的預測,疫情發展將可能導致全球商品貿易在2020年跌落13個點到32%,貿易下降幅度可能會超過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貿易下滑。 當前情況下,更需要注重風險防范,此時如果再出現買家拒付、買家拒收等情況,對很多企業來說可就是滅頂之災了! 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這些:
01
買家風險
由于疫情肆虐,許多情況比較嚴重的國家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一些被“封鎖”在家的買家可能會因為來不及取消訂單而發生棄貨的情況。根據浙江信保的數據,4-5月浙江的拒收案件數量居于全球前列的主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香港、俄羅斯、摩洛哥、美國等國家(地區)。
此外降薪、裁員等也影響了當地消費者的購買力,所以歐美多國多個行業,尤其是零售業,均出現了大量破產的情況。
首先來看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一位破產律師認為,破產案例將迎來“海嘯式”增長。最新的一項跟蹤調查顯示,美國零售商可能會在2020年宣布2萬至2.5萬家門店倒閉,其中55%至60%的門店位于美國各購物中心內。這一數字將是2019年時創下的歷史紀錄的兩倍以上,當時有9800間商店永久關門。截至6月5日,美國零售業已宣布的計劃永久關閉的商店數量已達到4000家左右,其中包括J.C.Penney、Victoria's Secret等大型連鎖商店的數百家門店。
加拿大的情況也相當不妙,在全國擁有11萬中小企業會員的加拿大獨立商業聯盟(Canadian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最近警告,很多小企業主目前仍然相當憂慮,因為業務收入嚴重下降的情況,已進入第三個月,其促政府,迅速修補“加拿大緊急商業租金計劃”(Canada Emergency Commercial Rent Assistance,簡稱CECRA)的不足之處,否則或有12%小企業可能面臨破產或倒閉。
歐洲的企業同樣面臨危機。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下降3.8%,創下1995年以來最大的季度跌幅,預測顯示,今年歐盟經濟整體將萎縮7.4%,歐元區19國經濟將萎縮7.7%。
根據意大利商業聯合會Confcommercio數據,即使全面重啟,今年意大利企業中有27萬家企業可能面臨倒閉,具體而言,可能有4.5萬家餐飲企業倒閉,以及4.9萬自由職業者失業,此外,服裝店、酒店、酒吧、娛樂以及個人護理相關產業也面臨倒閉潮。在2020年中,意大利全年消費量將下降840億歐元,較2019年下降8%,并且不排除進一步惡化的可能。研究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消費減少集中在服裝鞋帽、汽車和摩托車、娛樂和文化服務、酒店住宿、酒吧和餐館。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酒店和住宿,跌幅達48.5%,酒吧和餐館為33.3%。
疫情也比較嚴重的荷蘭,將從今年秋天起,將迎來一波公司的破產倒閉潮。企業破產數量較上年將增長36%,2021年上半年,這一增長趨勢會更加明顯。根據荷蘭媒體Trouw的估算,在一年半的時間內,荷蘭可能會有8000家公司倒閉。而在去年,僅有不到4000公司宣布破產。
根據外貿大省浙江省4-5月的信保數據,北美洲地區的報損案件數量及報損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03%和120%,美國和加拿大的報損案件數量分別同比增長約92%和147%,報損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08%和303%。在歐洲方面,意大利、俄羅斯、英國、德國、波蘭、法國、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報損案件數量居于歐洲前十位,且案件數量同比增幅均在50%以上,并且意大利、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土耳其、西班牙等國報損金額同比增幅均超過100%。
外貿人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改變歐美買家商業道德高、付款信用好的既往觀念,無論是新客戶、老客戶,不管是亞非拉還是歐美發達國家,均需密切關注合作客戶的運營情況,尤其是身處疫情“震中”的客戶(北美洲、南美洲、東南亞、南亞地區),對客戶不正常的舉動多留個心眼,小心為上,貨款安全第一。
02
匯率風險
對于買家來說,當其本幣匯率兌美元大跌時,則他們需要付出更高額的進口成本。今年新興市場匯率波動幅度普遍較大,當買家不愿承擔這部分損失時,就會拖欠貨款。
比如巴西,由于疫情失控,巴西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本幣雷亞爾一度成為全球貶值幅度最大的貨幣之一。目前,雷亞爾是全球波動性最高的貨幣。
浙江信保的數據印證了這一事實,4-5月浙江省的巴西報損案件數量居于全球第四位,從案件情況來看,報損金額較大的相關案件中大多報損受到巴西疫情及匯率大幅貶值影響,導致買方或銀行無法按時付款,或買方不愿承擔匯率變動損失而拖欠貨款。
除了巴西之外,同樣在今年本幣大幅貶值的國家還有哥倫比亞、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墨西哥、南非等國,其本幣貶值幅度均超過了10%。
另一方面,疫情在全球擴散,部分依賴農業出口和旅游業創匯的新興市場外匯儲備一跌再跌,此時為了保障基本的外儲,這些國家的央行會推出各種政策限制本國企業兌換外匯,造成買家無錢可付的情況。
比如阿根廷,目前阿根廷的官方匯率是1:68左右,但黑市匯率高達1:138,相當于官方匯率不到黑市匯率的一半。于是進口商用官方匯率購匯,再以黑市匯率出售商品,從中獲得利差的巨大收益。任何持有美元的人,買東西都好像在打5折一樣。這也促使進口商想通過大量進口來從中牟利。阿根廷政府當然不能放任這種套利的行為,更何況它現在的外儲已經是四年以來最低了,于是當地時間5月28日夜間,阿根廷央行推出了一項管制新規,限制企業購匯支付海外債務,任何阿根廷比索與外幣之間的清算必須在交易前后等待90天。
03
情緒風險
自6月16日起,印度的出現了各種抵制“中國制造”的聲音。
代表約7000萬家貿易商和4萬個貿易協會的全印度貿易商聯合會(CAIT)在6月10日發起了名為“Indian goods-our pride”(印度商品-我們的驕傲)的抵制中國商品運動,目標是在2021年12月前減少進口130億美元的中國制成品。CAIT已經編制了一份清單,列出了目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中3000種容易被印度產品替換的。其在6月17日公布了一份清單,提出了第一階段開始抵制的500多種中國制成品,涉及快消品、耐用消費品、玩具、家具面料、紡織品、建筑五金、鞋類、服裝和廚房用品等。
此外,印度官員表示,作為保護本國企業努力的一部分,印度計劃對來自中國和其他地區的約300種產品設置更高的貿易壁壘,并提高進口關稅。因計劃仍在敲定之中而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新的關稅結構可能會在未來三個月內逐步成形。
根據廈門信保承保數據顯示,今年印度的案件數同比增長超過7倍,出險率超過6%。浙江的數據也同樣驚人,印度是4-5月浙江省出口國別中報損案件數量居于全球首位的國家,無論是案件數量還是報損金額較去年同期增幅均超過200%。
另一個抵制“中國制造”的大國則是澳大利亞,根據澳大利亞工人工會(The Australian Workers Union)委托YouGov進行的民意調查:有88%受訪者認同應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改為購買本地產品;有68%受訪者認為,比起疫情爆發前,他們現在更愿意購買澳大利亞本地生產品;82%人認為,即使澳大利亞本土產品(如鋼鐵)價格更高,政府也應該采用。澳大利亞工人工會秘書Daniel Walton表示:“現在有更多澳大利亞人希望必需品是在本地制造,不想依賴中國。”
6月3日,澳大利亞本土超市巨頭Woolworths因使用中國產的新型環保紙袋而在社交媒體上被該國消費者圍攻,事情發生后,超市立即回應正在尋找澳大利亞本土的紙袋制造商,并且Woolworths正在研究能夠讓消費者在超市里更快識別澳大利亞產品的辦法。
澳大利亞政府也表示,疫情之后澳大利亞企業擺脫中國制造業將“不可避免”。
根據浙江信保的數據,4-5月浙江省的澳大利亞案件數量及報損金額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43%和317%。
當前形勢下,即使在商言商,一些買家可能迫于民情,轉移采購方向,主攻上述市場的外貿人需要引起注意,早做打算。此外也建議外貿人秉承“business is business”的態度,盡量避免與海外買家交流政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沖突。
04
保護主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認為,新冠疫情可能會加速全球化倒退的趨勢。在疫情后的世界,更多自給自足的經濟活動將被認為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當前許多國家的政府正在利用新冠疫情造成的鎖國,將制造業遷回國內,破壞自由貿易的壁壘和報復措施正在增加。
這一點在防疫物資上已經顯現出來。一些國家在疫情期間開始大規模生產防疫用品,但與中國產品的成本仍有較大差距,于是動用了政策手段來保障本國的產業。比如:
俄羅斯工貿部已經提出草案,規定到2021年底前禁止政府采購外國醫用口罩;俄羅斯聯邦工商會已提出呼吁,希望對國外進口的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醫療防護用品征收保護性關稅,以保護俄本國同類用品的市場競爭力。
伊朗則禁止進口可在國內生產的醫療用品。
英國首相約翰遜也已指示官員研擬措施,讓英國脫離對中國醫療用品和其他戰略商品的進口依賴。
法國總統埃馬克龍則保證在年底前實現關鍵醫療用品的“完全獨立”。
意大利防疫官員宣布,從9月開始口罩將不再依賴進口。
另一方面,歐盟6月17日發布“外國補貼白皮書”,聲稱外國補貼日益對歐盟市場競爭造成負面影響,為此歐盟擬動用一攬子政策工具,在企業并購、公共采購、申請歐盟資金等領域加強監管。白皮書由歐盟委員會牽頭起草,意在征求公眾意見,為歐盟出臺相關反補貼法鋪路。
印度則轟轟烈烈搞起了“印度自力更生”計劃(Aatma Nirbhar Bharat),印度商工部、航空部、國營企業等已公告行政命令或修法,調整法規及制度協助本國產業降低對進口依賴及有利于參與政府采購。印度政府即將公告禁止自中國大陸等地進口低價及不符標準產品進口。印度標準局(BIS)已草擬2.5萬項產品的新標準及規格,目前正在征詢跨部會意見,希望以產品標準規范,以進行符合評估或實驗室測試確保進口產品符合印度的國家品質標準,有效防止低價及低品質產品輸入印度市場,或損害消費者安全及權益。
美國就更不用說了,已經對10個經濟體發起“301調查” 。
世界貿易組織有兩個大流行后的預測:樂觀設想是,到明年,貿易將反彈至沒有危機時的水平;悲觀的數據顯示,跨境貿易的增長速度比之前預期的水平低20%,增速也更為緩慢。
但是區域化與全球化并非不可并存。在去年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上,十五國領導人共同作出承諾,今年要如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5月底,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希望并相信這個承諾不會落空。”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今年前5個月,東盟躍升至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達1.7萬億元,增長4.2%。
疫情過后,也許區域內的合作會變得更加堅韌、更為深遠。只要全球的需求沒有消失,外貿就不會沒有“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