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6月份可能是全世界在過去70多年來少有的歷史時刻。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之后,世界銀行在6月份將這一數值進一步下調到-5.2%。6月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總確診數量超過1000萬例,最高紀錄日新增18.3萬例。這讓人想起世界銀行的預言:如果疾病繼續流行,以及相對應的封鎖繼續持續下去,經濟繼續萎縮的情況會更加嚴重。
不過,世界銀行也認為,今年中國將會是為數不多可以保持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增速約為1%。相對于發達經濟體-7%和新興經濟體-2.5%的增長預測,這已經是所有灰暗前景中的一抹亮色。
相對于不得不冒險復工的發達經濟體,中國繼續穩健地推進它的經濟政策,但同時也顯示出了它銳意改革的決心。6月份國務院公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這是在2018年黨中央開始宣布支持海南自貿港以來最具有實質意義的文件。整個方案的開放力度堪稱空前,零關稅、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信息數據流動自由、人員往來與航運交通便利這些自由港的特有措施均見于文件當中。由于有些規定站在了開放的最前沿,以至于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硬件情況完備之后才能應用,因此自由港不會在一夜之間開放,而是需要多年才能建成。不過僅憑著這些超常開放的措施,可以說海南自貿港已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海南自貿港目前的象征意義大于其對經濟影響的實際意義。在6月,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透露了中國金融行業的下一步行動計劃,除了繼續在信貸上扶持小微企業,落實中央六穩六保的精神之外,金融業進行下一步開放、人民幣的國際化、金融科技的發展等等都是主要的話題。與海南自貿港的金融政策條文對比,可以發現,陸家嘴論壇所描繪的全面布局正在逐漸化為具體的政策落地。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帶來了麻煩,但也帶來了機會。全球主要貨幣紛紛增發,央行大幅放水之際,穩定且堅挺的人民幣有可能獲得更多錨定,進而推動人民幣的金融業務走出國門,贏得國際儲備貨幣的一席之地。
在金融之外,6月底舉行了第二十二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盡管這次會晤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度推遲,而且不得不使用視頻連線方式,雙方還是重申了2020年達成中歐投資協議(CAI)的決心。幾乎就在同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部長級會議也重申了在今年年底簽署協議的態度。CAI和RCEP都是延宕了多年的經貿協定。各方既然再度表示了達成或簽署的決心,顯然是對當下因為疫情和貿易保護主義推動的逆全球化進程的反擊,一定程度上也是各方對盡快恢復經濟增長的自救行為。
從海南自貿港,再到RCEP,所有這些政策上或者合作上的進步,其核心內涵都只有一個:開放。只有各方以更大的開放熱情來尋求合作與機遇,才能聯手將世界從新冠肺炎疫情泥潭中拖出來。這一態度正在越來越廣泛地成為國內外和全世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