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公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從自貿試驗區到自貿港,海南對外開放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作為新時期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人才特區,海南自貿港將建成中國對外開放新高地,這種制度集成創新是中國開放發展中的重要突破。
6月3日,11個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同時舉行掛牌儀式,標志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正式全面開啟。
“海南自貿港不僅匯集了中國現行的所有開放政策,還結合自身特點,顯示出四大亮點。”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近日稱。
首先,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政策看齊國際高標準。
王輝耀介紹,以“零關稅”為基本特征,通過降低對征稅商品目錄以外貨物的貿易壁壘和優化檢驗程序,海南自貿港將極大推動自由貿易發展。同時,自貿港還支持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發展,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制度,破除各種壁壘,給予境外服務提供者國民待遇。而在投資方面,自貿港嚴格落實“非禁即入”,為投資者降低成本,提升對外資吸引力。
其次,重點強調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導地位,《方案》對這三類產業給予了多方面的優惠政策。
“這三類產業的企業不僅可以在企業所得稅方面享受目前中國最優惠的稅收方案(企業所得稅最高僅為15%),并且在2025年前新增的境外直接投資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方案》還從中央財政支持、簡化法律程序等方面,給予創業公司更多優惠和保障。”王輝耀說。
再次,離島購物免稅額大幅提升,海南將成為新的消費天堂。2011年,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在海南實施,免稅額度為每人每次5000元。之后經過多次調整,2018年提升為每人每年累計3萬元。現在,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額度提至每人每年10萬元,免稅商品種類也有所擴大。
“免稅額度的提升是對海南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對疫情過后刺激旅游業,特別是入境旅游將發揮重要作用。”王輝耀指出。
最后,全面完善的監管制度與政府服務體系,為自貿港建設保駕護航。王輝耀表示,合理完備的監管措施和服務體系,讓落戶自貿港的企業更好地享受優惠政策。在實現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同時,保障企業正當權益,并從生態環境和公共衛生等多方面推動自貿港建設可持續發展。
近日,海南出臺43條助力自貿港建設的“超常規舉措”,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此進行了解讀。
“2020年,海南的任務艱巨繁重,既要應對疫情,又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自貿港建設。”徐洪才稱。他認為,海南在細化落實各項措施之前,首先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大膽創新、大膽實踐,全面提升海南整體國際形象,造就磁場效應,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財、物、科技和信息資源涌入。
在43條超常規舉措中,海南提出大力開展線上招商推介活動,主動對接國內外知名商協會和重點企業,開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組織靈活多樣的招商活動。
“傳統的招商引資手段在當前的海南并不具備優勢,比較難形成吸引力、拉來好項目。”徐洪才指出。
海南面臨“硬件不夠硬、軟件不夠軟”的現實挑戰。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坐飛機是各地游客前往海南的主要形式,特別一到旺季,港口碼頭機場承載能力面臨壓力。在徐洪才看來,海南要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開放門戶,首先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要做好。另一方面,與深圳前海、上海自貿區等相比,在制度層面,海南整體營商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要通過基礎設施提升,打造海南整體形象,讓外界看到海南的吸引力,為金融機構聚集、總部企業落地、高端產業鏈形成打下基礎。”徐洪才說。
與此同時,海南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徐洪才表示,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積累,建設自貿港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徐洪才進一步分析道:“地理位置是海南的天然優勢,在地緣上處于中國大陸從海上通向東南亞的關鍵位置,是中國和整個東南亞地區鏈接的重要節點。在外部環境上,海南是中國與東盟、南亞、中東沿海各國海上交往的最前沿,是海上絲路的重要支點。”
海南近幾年發展積極性很高,特別在現代農業、海洋經濟、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產業、金融發展、醫養健康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為自貿港建設打下了較好基礎。
徐洪才指出,海南的目標非常宏大,進一步打基礎、補短板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著眼長遠,朝著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港的目標持久發力。
“超常規,就是要拿出大手筆的規劃,特別是海口和三亞,可以大膽規劃,筑巢引鳳,吸引全球資源。”徐洪才說。
周邊幾個國際金融中心對海南形成一定競爭壓力,海南應發揮后發優勢,實行差異化競爭策略,形成海南自貿港的金融服務特色。徐洪才非常看好三亞的金融聚集潛力,并給出一些具體設想:“三亞作為南海之濱、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支點城市,坐擁獨特的區位優勢、港口物流優勢,近幾年打造區域金融發展中心顯現勢頭。海南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打造海南版‘亞投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設想和建議,是基于海南產業基礎薄弱、人才素質整體不高的現實考慮。徐洪才認為,海南未來有望成為中國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集聚全球優勢資源,輻射全球。如果金融要素市場不能形成,科技創新就難以形成氣候,勢必影響服務業開放和發展。
為加快三亞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徐洪才建議,不僅要學習香港和上海,還有新加坡、盧森堡等金融中心建設經驗,還應借鑒阿布扎比、阿斯塔納、卡薩布蘭卡等新興金融中心做法。
“加強國際金融合作,可在貿易融資、融資租賃、VC/PE投資、財富管理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做出特色,以超常規的稅收優惠政策和一流的法治與營商環境,吸引全球金融機構和優秀人才落戶三亞,形成全球金融資源紛紛涌入的良好勢頭。”徐洪才稱。
《方案》明確提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加強自貿區人才進出便利化,符合條件的人才個人所得稅最高為15%。而且,自貿港還允許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水平大學、職業院校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獨立辦學,設立國際學校,推動國內重點高校與國外高校建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這些措施對海南引進國際人才、自主培養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才方面,徐洪才強調,應做強教育,吸引人才。
徐洪才指出,在教育方面,海南的底子比較薄弱。因此,需要做強教育,對現有大學進行改革創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大學,為海南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保障。
“海南自貿港建設蓄勢待發,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除了借鑒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迪拜等全球公認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經驗,也可借鑒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等灣區經驗。”徐洪才稱。
徐洪才表示,上述自貿港和知名灣區都有國際一流大學作為支撐,比如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在過去50年下大力氣發展教育,已經建成若干全球知名品牌的大學。
“海南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按照教育規律辦學,加大投入、去行政化和開放辦學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海南在教育方面出臺大手筆的改革舉措,將向國際社會釋放一個積極信號,并為自貿港建設提供強大助力。”徐洪才說。
王輝耀表示,實現高水平的開放發展,離不開國際人才的助力。在自貿港建設過程中,海南將成為國際人才進入中國的一個窗口,進一步打造成國際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