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國經中心)舉行第130期“經濟每月談”,國經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等人認為,我國經濟上半年實現由負轉正,恢復勢頭較快。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供給側恢復情況快于需求側,專家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陳文玲對上半年國際經濟形勢用“五個失”做了概括:疫情失控、經濟失速、政策失靈、民主失真、治理失序。這位經濟學家強調,這樣概括和分析世界經濟是想表明,世界經濟現在面臨著嚴峻的形勢,應該充分肯定中國做出的努力,尊重中國做出的貢獻,與中國加強合作,挽救世界經濟,使世界經濟和全球疫情防控能夠轉危為安。
談到疫情失控,陳文玲說,截至7月17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確診人數接近1400萬,死亡59萬。首先是美國疫情失控,美國確診人數世界第一,從出現第一例疫情到總統戴上口罩,一共經歷了101天。從一些政客到一些民眾,認為戴口罩侵犯了人權,暴露出一些西方國家的偏見。現在美國確診人數370萬、死亡14萬。“14萬個生命都不能換取一個常識,反智主義竟然這么嚴重。”疫情失控還表現在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及一些原來遠離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比如巴西、印度、南非、土耳其、墨西哥、沙特等,新冠病例已經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現在,中國疫情防控常態化,是可防可控、可追蹤、可治療,而大多數國家面臨著疫情的嚴峻挑戰。疫情的失控肯定會帶來經濟的停頓。
陳文玲表示,IMF、世界銀行、OECD、美聯儲、歐盟以及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都做出判斷,稱世界經濟已經陷入二戰以來甚至是1929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大衰退,可以簡單稱之為經濟失速。
陳文玲進一步提出,這次經濟大衰退表現出5個特點:一是同步性衰退,就是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同步進入衰退,世界銀行統計占93%的經濟體陷入經濟大衰退。二是衰退程度極深。OECD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下滑6%,世界銀行預測將下滑5.2%。IMF6月份的預測是-6%以上,嚴重情況下-10%以上,而它4月份的預測是-3%。IMF還估算這次疫情將給全球帶來12萬億美元的損失,這個巨量損失會比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損失要嚴重得多。三是持續時間長。一般來說,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應該視為經濟衰退,現在全球一、二季度已經負增長,美國、巴西、印度等重要經濟體的疫情到年底能不能控制得住存在疑問。如果控制不住,經濟衰退的時間會更長,甚至影響到明年的全球經濟。四是經濟衰退波及面寬。190個國家和地區的老百姓收入趨于下降,數百萬人陷入極端貧困,幅度比2008年還有1929年都深。五是經濟恢復和增長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第一個變量就是疫情,還有美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及美國大選,還有大國的競爭博弈、一些地方的局部戰爭,再有一些天災人禍,包括蝗災、水災、旱災。這樣看起來,經濟失速不是靠單個國家的力量就能解決的問題。
海關總署7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價,中國6月出口同比增長4.3%,較5月份提升2.9個百分點,實現三連漲。進口方面則重回正增長,6月份同比增長6.2%,較前值大幅拉升18.9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5.1%,為今年以來首個進出口實現正增長的月份。
針對上半年出口形勢,張永軍表示,今年年初出口明顯下降,但上半年出口整體表現好于預期,尤其是第二季度,部分月度實現小幅度增長。這一方面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疫情期間的產業結構調整使呼吸機、醫療器械等醫用耗材出口增長非常快。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此前表示,伴隨全球貿易活動觸底回升以及海外復工復產的推進,外需短期有望繼續從拖累項轉向為拉動項,成為近期的一個超預期因素,也會為后續工業增加值的進一步回升提供一定支持。然而張永軍指出,下半年抗疫物資需求帶來的出口拉動可能減弱,受經濟下行影響,其余領域仍然呈現下降態勢,對待第三季度的出口形勢應當持謹慎態度,不宜過分樂觀,甚至要做好出口形勢反復的準備。
張永軍表示,目前我國只有42%左右的出口訂單恢復正常,此外從以往進出口形勢分析來看,現在的出口形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去年下半年人民幣貶值的滯后影響。花長春也認為,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主要由防疫物資、居家辦公以及居家消費等產業拉動,由企業主導的物資出口則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分領域看,電腦、高科技、信息與通信技術等表現良好,但紡織等非必需品的出口則受到較大影響。
花長春認為,下半年出口預計會有一定抬升,但相對來說,隨著國外疫情的控制與重啟經濟,防疫物資、居家辦公用品等出口將會出現回落。張永軍表示,在當今的進出口形勢下,要積極倡導國際合作,通過全球經貿合作盡可能減輕疫情影響。專家普遍認為,尤其要推進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通過合作避免下半年出口形勢可能會受到的反復影響。
據央行數據,今年6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2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有觀點認為,M2增長率應和名義GDP增長率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率之和大體吻合,今年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CPI則比去年同期上漲3.8%,11.1%的增長率是不是過高了?
對此,張永軍解讀稱,在疫情沖擊下目前宏觀經濟需求不旺,因此交易頻率、完成速度下降了,進而貨幣流通速度有所下降,因此貨幣供應量有必要保持相對寬松的態勢。此外,從貨幣供應量分項數據來看,當前的貨幣政策是從存款角度來做統計,雖然目前經濟好轉,但居民消費還沒上來,部分居民收入轉化為存款;企業復工復產程度也還不夠,企業存款也有所增加;再加上近期股市表現較好,一部分資金投入了資本市場。上述幾個原因導致貨幣政策“雖然看上去很寬松,但是很大一部分還沒有傳導到實體經濟領域”。因此張永軍認為,今年下半年還要保持較寬松的貨幣政策運行環境,這樣居民和企業才有信心更多消費、增加生產。“貨幣政策還沒到收緊的時候,現在的力度要再保持一段時間才能從大企業傳導到小企業,從金融領域傳導到非金融領域,這樣才能促進經濟更好恢復。”張永軍表示。
在今年下半年的財政、貨幣政策上,花長春同樣表示,財政政策擴張的同時如果貨幣收緊,會導致擠出效應。他認為,目前來看民營企業的投資需求還不是很好,所以數字上看雖然刺激力度已經較大,但如果立刻轉向的話會明顯擠出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對出口等都會有不利影響。花長春稱,流動性較強使得目前全球金融比經濟恢復得快,在這方面要加強監管,保持流動性的緊平衡。此前,中國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也表示,偏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提振總需求,改善企業盈利狀況。目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企業的負擔和壓力很大,當前重要的是要給企業降低成本,低利率是很重要的保障。因此多位專家認為,下半年不應著急收緊貨幣政策,要繼續保持偏寬松的貨幣政策,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下半年總的宏觀經濟政策方向都應該繼續保持相對寬松。
談到全球經濟治理失序時,陳文玲提到美國紐約的國債時鐘。“這個時鐘在2008年就失效了,因為2008年之前徘徊在不到10萬億美元,之后4輪寬松貨幣政策就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現在已經超過25萬億美元了。到今年年底,我認為美國的政府舉債報表會超過9萬億美元,整個美國國債會超過27萬億美元。”
她說,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本應承擔起應該有的大國責任。但是,現在美國已經退出了12個國際組織,不久前又提出要退出WTO。實際上,WTO三大機制之一的仲裁機制,已經在美國的作用下基本停擺了。美國退出了中導條約、伊核條約等,又給全球安全局勢帶來挑戰。
“美國的疫情還很嚴重,更需要和中國合作。”陳文玲表示,中國是一個有胸懷的國家,只要美國面向未來尋求合作,中國就會敞開大門真誠合作。幫助美國從疫情中走出來,就是使世界經濟增加復蘇的動力。如果兩個經濟大國都能實現經濟的復蘇和增長,那么整個世界經濟就會好很多。
“從中國的情況看,保持外貿的良好態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還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需要我們認真有效地應對。”陳文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