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我國外貿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不少外貿企業在繼續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普遍看好國內市場潛力,開始將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投入國內市場。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幫助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的政策陸續出臺落地。
出口轉內銷絕不僅僅是將
產品或市場從國外“搬家”
外貿企業要想迅速實現開拓國內市場
最關鍵的就是
解決國內外市場的準入差異問題
如果是按照進口國要求生產的產品要想轉為內銷,就要將產品改造為符合國內準入要求的產品。我國的市場準入主要有: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強制性認證制度、注冊備案、生產許可標志等。
(一)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服務,不得生產、銷售、進口或者提供。對于工業品來說,要實現出口轉內銷,必須使得相關產品符合我國國家強制性標準,如:各類電氣產品的專業安全標準必須符合GB19517-2019,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必須符合GB 7258-2017,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必須符合GB 18401-2010。
小tips:我國的強制性標準可以通過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http://std.samr.gov.cn查閱。
(二)強制性認證制度
我國對部分工業品實施強制性認證制度,如3C認證制度,對于列入3C目錄內的產品,必須獲得指定認證機構的認證證書,并按規定加施認證標志。3C認證目錄包含家用電子電器產品、汽車、玩具等17大類103種產品,目錄中的產品必須經過評價符合相關安全標準要求并標注3C標志后,才可以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3C認證的方式:
絕大多數產品的3C認證請求是在我國質量認證中心CQC請求認證的,也有極個別產品類別在其它認證組織請求,如:轎車類別產品也可以在中汽認證做認證請求;農機產品在中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中心(北京東方凱姆質量認證中心)做認證。3C認證的請求一般采用在認證組織提交電子資料,如提交資料符合認證要求1-2個工作日即可受理。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已下發文件,要求精簡優化CCC認證程序,支持企業獲得CCC認證,企業可具體咨市場監管局了解詳情。
小tips:我國強制性認證產品目錄清單可以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
http://www.samr.gov.cn/
(三)注冊備案
有些工業品進入國內銷售還需取得相關部門的注冊備案,如:銷售醫療器械產品需在市場監管部門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或經營備案憑證。
(一)國家強制性技術標準
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食品也必須要符合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要求。如:食品添加劑要按照GB2760添加使用,真菌毒素、污染物、農獸殘要分別符合GB2761、GB2762、GB2763標準要求,微生物也要符合相應的產品標準要求。另外,在我國市場銷售的食品還應按照《GB 7718-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對產品標簽進行更新,完善中文標簽內容。
(二)注冊備案
內銷需要注冊備案的食品主要有保健食品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等。
保健食品:依據《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2號)要求,內銷的保健食品應當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注冊或備案。并在產品標簽中標注我國保健食品專用標志——“小藍帽”及注冊或備案號。
嬰幼兒配方奶粉:《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規定,在我國境內生產銷售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其產品配方需經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注冊批準,標簽和說明書涉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的,應當與獲得注冊的產品配方的內容一致,并標注注冊號。
(三)生產許可標志
所有內銷的食品需在包裝或標簽上標注“SC”標志。《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新獲證食品生產者應當在食品包裝或者標簽上標注新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SC”加14位阿拉伯數字,不再標注“QS”標志,2018年10月1日及以后生產的食品,一律不得繼續使用原包裝和標簽以及“QS”標志。
國內外市場準入的差異就像是一條河的兩岸
難過的是,我在這邊,而你在對面
那么對于出口轉內銷的企業
應該如何搭建一座橋梁
跨越這條準入差異河流呢?
《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到 2020 年底前,對依據出口目的國標準生產且相關標準技術指標達到我國強制性標準要求的出口產品,因疫情影響轉內銷的,允許企業作出相關書面承諾,通過自我符合性聲明的方式進行銷售。但是,要對加貼的中文和外文標簽、標識的一致性負責” ,也就是說,當出口目的國的標準高于我國標準時,企業需通過自我符合性聲明,并對標簽、標志的一致性負責,即可在我國市場銷售。但產品涉及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的,企業應當依法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方可銷售。
部分產品的出口目的國為非洲等欠發達地區,由于其無相關準入要求或相關標準低于我國標準,外貿企業在轉內銷時,就需要做有針對性的調整或技術改造,積極提升產品品質,使產品符合我國強制性技術標準指標要求,納入強制性認證和注冊備案管理的,還必須在銷售前完成認證和注冊備案。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有些產品,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要求也有低于我國標準要求的情況,不能盲目的認為能出口發達國家的產品一定滿足我國強制性標準,可以在國內銷售,要具體產品具體分析。例如:較大嬰兒配方乳粉中的維生素A含量,歐盟標準2006/141/EEC中要求含量為14-43μgRE/100kJ,而我國GB10767-2010 標準則要求18-54μgRE/100kJ。
此外,《意見》提出要促進“同線同標同質”發展,支持企業在同一生產線上按照相同標準、相同質量生產既能出口、又可內銷的產品,擴大“三同”適用范圍至一般消費品、工業品領域,在更大范圍內幫助外貿企業解決轉內銷標準銜接問題。這一些措施將有助于實現內外銷轉型,幫助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對接國內消費升級。外貿企業應提升自身能力,申請成為“三同”企業,獲得 “三同” 使用標志,使產品品質和國際接軌,同時讓國內市場更好地接受外貿產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前景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約41.2萬億元,出口約17.2萬億元,國內市場規模是國際市場的幾倍之巨。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26億元,同比下降1.8%。相比上半年社會消費品總額11.4%的降幅,6月的消費數據明顯回升。雖然當前外部環境處于不利形勢,但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有著深遠意義。今年下半年,商務部將舉辦全國性促消費活動,利用步行街、重點商圈等在品牌集聚、渠道融合、市場人氣等方面優勢,拓寬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內銷渠道。指導和支持地方搭建消費促進平臺,幫助外貿企業進一步對接國內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企業,促進供需對接。
挑戰
1.標準不一致
對于一些外貿企業而言,部分產品存在國內外市場質量標準認證不同的問題。在我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又稱為CCC認證)目錄包括家用電子電器產品、汽車、玩具等17大類103種產品,列入目錄的產品,必須經評價符合相關安全標準要求并標注CCC標志后,方可出廠、銷售、進口或者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2.渠道不熟悉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提示,對一些習慣于只負責生產加工、不負責商品銷售的外貿企業來說,轉向國內市場后要考慮銷售渠道問題。分銷渠道分為線上、線下兩種,線上有天貓、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線下零售渠道涉及一級、二級代理商。“外貿企業想轉內銷,就要更多地研究國內市場的流通渠道,更好地整合分銷資源。”趙萍表示。
3.品牌不響亮
“很多外貿企業在出口時主要采用代工模式,產品缺乏品牌,在國內市場中知名度并不高,可能會處于競爭劣勢。”陶金表示,內銷市場潛力巨大,新的市場需求不斷涌現,外貿企業要抓住機遇,適應國內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在產品外觀、功能、包裝、服務等方面迭代升級,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逐步打造產品品牌和知名度。
很多企業在從出口轉向內銷時
都會有這樣一個難點:
如何把握好出口轉內銷的時機?
將風險降到最低、從而獲益呢?
其實,只要練好內功,做足功課
成為出口轉內銷的“領頭企業”
并不是一件難事兒
做法
外貿企業須練好內功。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外貿企業如果想要在國內市場上有所作為,一定要做長期戰略性規劃,特別是要加快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
所謂“同線同標同質”,是指在同一生產線上按照相同標準、相同質量要求生產既能出口又可以內銷的產品。2016年,我國就已推動實施出口食品農產品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企業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并將 “同線同標同質”適用范圍擴大到一般消費品、工業品領域。推廣“三同”產品范圍有助于推動內外銷產品標準統一,打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企業需把握多種渠道促轉型。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楊國良分析認為,從國內消費看,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內市場需求正加快釋放,為電子家電、輕工、紡織服裝、農產品等出口行業提供了內銷市場。從投資帶動看,各地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重大工程建設,為機械設備、電機電氣設備、精密儀器等出口行業帶來了新機遇。從消費升級看,部分外貿企業正從傳統批量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可以更好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快速發展,也為外貿企業打通了直接面對消費群體的銷售渠道。
充分了解國內消費者需求。
向內需要訂單是好生意,但對習慣了訂單生產的外貿企業而言,向內轉型并非易事,企業必須重新了解國內消費者需求,否則反而可能在龐大的內需市場迷失,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傳統的營銷理論包含產品、價格、渠道、促銷,驅動方是企業,但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消費者被置于中心位置,企業必須從用戶思維出發,結合自身優勢來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