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防控導致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回落。在黨和政府正確的領導下,中國成功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再次展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GDP突破100萬億大關,同比增長2.3%。
進入2021年,新冠病毒疫苗逐漸上市,全球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眾多專家預測,中國經濟強勁復蘇的勢頭還將持續,但想要維持較快的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多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對于2020年,可以用“一個好于預期”和“兩個標志性事件”概括。所謂“好于預期”,是指主要經濟指標好于預期。面對疫情的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的深度衰退以及美國遏制打壓的全面升級,我國經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通脹率以及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數據均好于預期。除此之外,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中有兩大標志性事件。“一是2020年我國GDP總量達到101.6萬億元,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將達到17%左右。‘十三五’收官階段邁上這一臺階具有標志性意義,為‘十四五’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除此之外,2020年我國實現現行條件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這不僅是我國發展的一大壯舉,也對人類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王一鳴說。
中國經濟率先在2020年復蘇轉正,根據世行最新報告,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回升至7.9%,可能是增速最高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世界經合組織(OECD)預計,中國仍將領跑全球,2021年將占全球經濟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也表示,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抗風險能力、彈性韌性和回旋空間是最大的。中國具有彈性和韌性的制造業能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比較完整。中國在一些國際分工比較高的產業鏈中還有短板,但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剛性需求、日常需求的產業鏈是沒有問題的,中國的流通體系是沒有問題的。
陳文玲強調,中國實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還是世界經濟復蘇和修復的最大希望和根據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2020年中國經濟第一個表現是韌性強大,在疫情壓力之下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
“第二個表現是中國經濟仍然具有高成長性。從2020年各個季度中國經濟持續回升的能力可以清楚看到,中國經濟仍具有高成長性,這樣的一個回升也表現出中國有一個強大的生產和供給能力,也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且有比較好的要素供給保障能力,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經濟仍然處在持續較快增長的發展階段。并且可以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張立群說。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也指出,2020年全年2.3%的增長來之不易,也大大超過此前IMF預測中國增長1.9%的預期。“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之間雖有波動,但仍然實現平衡增長,整體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取得良好態勢。”
王一鳴認為,服務業恢復的滯后抑制了消費,消費途徑受限使得相當一部分人只好“被動儲蓄”。今年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將會強勁回升,預期全年消費增長將從-3.9%回升到10%左右。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但全年消費比上年下降3.9%,仍未“轉正”。
王一鳴就此解讀:疫情后經濟恢復有結構性差異,需求端的恢復相對于供給端存在滯后。短期來看,主要原因是疫情沖擊。疫情沖擊下,居民收入增長有所放緩,消費傾向受到抑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服務業的恢復滯后抑制了消費,比如疫情反彈使度假旅游很難做到,造成消費增速的明顯回落。與之對應,居民的儲蓄水平上升,且上升幅度明顯。這其中有預防性儲蓄,也有被動性儲蓄,且相當一部分人的儲蓄是被動性因素導致的。人們無法去消費,沒法度假、旅游、購買一些服務。
“長期來看,即便沒有疫情,我國居民消費還是不夠強勁,深層因素是居民負債水平上升。”王一鳴說,年輕一代買房后,每個月支付貸款對消費存在擠出效應。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口徑,我國居民的負債水平杠桿率接近60%。他強調,制約消費增長的另一個長期因素是收入分配,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相對偏慢。
王一鳴指出,在政策層面,我國宏觀調控從以擴大投資為主轉向以擴大消費為主,這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概穩定在60%,已經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而過去投資為第一動力時期形成的體制模式,轉向更有效地引導消費需要一個過程。疫情后,我國政策上比較偏向供給端,比如復工復產采取了很多措施。而在消費端,盡管有些地方發了消費券,但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對消費端的激勵措施還不夠。
宗良也認為,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新發展格局建設的重要一年。在消費上,中國有望迎來一個較快速度的增長,甚至可以達到10%左右;出口也可能會受一點影響,但仍會保持向好態勢;投資則有可能達到6.5%左右的增長。
展望2021,王一鳴認為國內外環境將進一步復雜化。比如,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存在諸多變數、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國內經濟恢復基礎不夠牢固。具體看來,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面臨六大挑戰:第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第二,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第三,消費恢復與經濟恢復矛盾顯現,消費恢復仍然滯后;第四,企業發展面臨諸多困難,這也給我國就業帶來一定挑戰;第五,平衡穩增長與防風險仍面臨壓力;第六,未來存在資本流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認為,疫情發展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祝寶良預測,2021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會保持穩定,制造業投資恢復增長,預計2021年投資增長10%左右;2020年消費在三大需求中恢復最為緩慢,基數效應也最大,預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會反彈到12%左右;出口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預計2021年我國出口增長5%左右,進口增長6%左右;物價上,預計2021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左右,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上漲1.5%左右。
祝寶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我國長期存在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以及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較為復雜。
一是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仍然困難。從2020年全年看,企業利潤總體水平仍然不高,虧損企業數量和虧損額有所上升。一旦恢復繳納社保費用,普惠貸款還本付息延長期結束,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又會反彈。一些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時有中斷,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受到威脅,影響企業的生產。
二是結構性失業壓力較大。
三是金融風險仍在積累。中小微企業4萬億元普惠貸款還本付息政策和其他貸款應延盡延政策結束后,一些銀行的不良貸款會暴露。減稅降費政策退出,部分企業利潤會下降,企業違約會增加,銀行的資產質量會受影響。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債務負擔上升,信托、債市等資本市場的金融風險或許會進一步暴露。
那么如何應對2021年的挑戰?祝寶良給出了多個建議,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深化生產要素市場的改革、擴大更高層次對外開放、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等。
在政策取向上,祝寶良建議2021年一般財政預算赤字總量保持2020年水平,財政赤字率3.3%左右,適度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速度同名義經濟增速相匹配。
在深化生產要素市場的改革方面,祝寶良建議,首先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高金融市場效率,加快以注冊制為核心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二是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促進土地流轉,保障重點區域、城市群、城市圈發展的土地需求。確保農民能夠成為土地增值的受益者和獲得者,提高農村常住人口的收入水平。四是提高技術市場效率。以金融手段來推動知識產權成果的產業化,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等。
同時,祝寶良特別談到,2021的中國經濟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中國的宏觀調控采取供給需求兩端發力的政策不會變。疫情不斷反復,供給端還會受到影響,世界范圍內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的需求端恢復還是快于供給端的恢復,需求是增加的,中國的出口不會有問題。
第二,雖然2020年制造業恢復很慢,但是三季度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基本恢復到正常的水平,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高于4年的平均水平,企業的利潤因為減稅等原因還不錯,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繼續穩定增長。按照2020年四季度的企業生產狀況來推算,2021年GDP增速在6%—10%之間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價格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的豬肉價格,一個是國際市場的大宗商品。因為全球經濟在恢復過程中貨幣政策不會退出來,不過世界其他國家加碼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張立群表示:“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國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謀劃好,要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進一步解決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分行業來看,傳統和新興產業都是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的,我認為都要圍繞著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來謀劃好轉型升級。”
“2021年對中國仍是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增長還是一個平穩增長的態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表示,去年中國經濟第一二三產業結構變動均衡合理,實現了1100多萬人的就業增量,全社會的居民收入和消費相對穩定,“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取決于我們國內外兩個市場、兩個循環的把握。”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