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已陸續發布,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198783億元,同比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04億元,同比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77451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12428億元,增長7.5%。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用“穩、新、優、好”四個字來概括一季度經濟運行特點。中國經濟時報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3位專家,從宏觀經濟形勢、區域、房地產市場、消費市場等角度,對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解讀,以饗讀者。
★
劉勇:城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利好消息不斷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劉勇
2018年一季度經濟增長依然保持了6.8%的增長速度,與去年四季度持平,令人喜出望外。
事實上,進入2018年,中國經濟突然面臨美國威脅對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大幅度提高關稅帶來的罕見的巨大外部壓力,雖然中國政府作出了有理有力的反擊,但這樣前所未有的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可能的影響還是令人擔憂的。除了進一步針鋒相對地提高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之外,中國的應對還需要一些治本之策,如繼續擴大內需、創新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開拓新的海外市場,等等。
不過整體來看,也正是這些符合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戰略措施的逐步實施,使中國比較有效地克服了巨大外部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其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表現尤為突出,具體表現在四方面。
一是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廣泛響應和高度的共識,有關部門已出臺了許多鼓勵、促進、優惠和落實的政策措施,以推進規?;?、集約化和信息化的現代農村和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管理辦法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
二是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進一步創新發展。國務院批準升級了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包括湖南懷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西宜春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西九江共青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慶永川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山東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徽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云南楚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東茂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東湛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湖北潛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湖北黃石大冶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湖北荊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共計12個。
三是促進城市群的快速發展,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方向、新模式,甚至有許多人認為,城市群將成為未來我國區域協調經濟發展的主流。國家出臺了又一批新的城市群規劃,如《國務院關于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務院關于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務院關于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等。
四是為促進各地區按照比較優勢和面臨的突出問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指導文件,引導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包括自由貿易港,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如《國務院關于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的批復》;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如《國務院關于同意深圳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國務院關于同意桂林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國務院關于同意太原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如《國務院關于同意寧波、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國務院關于同意蘭州、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等等。
★
項安波:緊抓時機、推進實質性的國企改革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有企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項安波
2018年一季度取得經濟增速6.8%的成績,這已經是中國連續11個季度經濟增長率穩定在近似區間,表明中國經濟步入經濟中速增長平臺,折射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與韌性。
同時,我們更需要注意到,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在上升、逆全球化潮流顯現,保守主義、保護主義、民粹思潮、排外行為不斷。近期的中美“貿易戰”中,美方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及相關企業的“精準打擊”,暴露出我們在集成電路、操作系統、機床母機、精密制造裝備等基礎性關鍵領域還缺乏核心競爭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仍然極其匱乏。
十九大明確了當前國企改革的目標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國有企業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了經營績效。下一步,需要緊抓時機推進實質性改革,通過國有資本的有序進退實現結構性優化調整,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和新空間,為實現改革目標而持續努力。
新時代的國企改革發展對內要促進公平競爭、對外要利于企業培育全球競爭力,兩大主攻方向是“以管資本為主來完善國資管理體制”和“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來轉變國企經營機制”。完善國資管理體制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供了條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國資管理體制提出了“管資本”的能力要求。兩者交互影響,構成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兩大主翼。下一步,要構建重視投資收益的國資管理體制,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提供基礎環境,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企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重要途徑。
更長遠地看,國企改革要以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率和國家經濟競爭力為目標,構建國民共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也就是說,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目標不能就國企而論國企、就國資而論國資,要超越國資國企的本位目標,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率和國家經濟競爭力為目標,以提升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構建國民共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在推動經濟增長與轉型、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還要認識到“人”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推進國企改革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釋放人作為“主動資產”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必須尊重“活資產”驅使“死資產”、“主動資產”駕馭“被動資產”的客觀規律,改變過去重視國有資本和物質資本、輕視人力資本這一“主動資產”的重要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慣性思維,促進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有效結合。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千頭萬緒,必須抓住“人”的問題這一“牛鼻子”。只有人力資本與國有資本相得益彰,才能有效提升國有資本效率,實現有質量、可持續的保值增值;只有釋放“人”的積極性,激發創造性勞動,才能有效推動國企改革發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此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要主動適應競爭政策逐漸確立基礎性地位的趨勢,要更加注重尊重市場規律、商業原則和國際規則。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從國有企業群體中成長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
周毅:三維度看制造業發展的高質量特征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周毅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一季度統計數據,GDP同比增長6.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3.2%、6.3%、7.5%,受鄉村振興戰略影響,僅第一產業增長率比2017年一季度高0.2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分別落后0.1、0.2個百分點,較為符合預期,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趨勢不改。其中,制造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特征,不斷邁向中高端水平。
從增加值角度來看,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其中1—2月份和3月份同比增速分別為7.2%、6.0%,3月份6.0%的增速為自去年9月以來最低,但并非實質性下降,主要是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包括去年3月份增速(7.6%)相對過快造成基數過高,以及今年春節因素使得工業企業普遍開工晚、重在消化以往庫存、出口交貨值增速放緩等。分行業來看,41個工業大類中有37個行業在增長,比去年有所擴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不斷邁向中高端水平,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和8.8%,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1和2.0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也分別上升12.7%和32.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從產品上看,供給側改革效果顯著,除鋼材外,一季度生鐵、水泥、焦炭、硫酸、燒堿、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逐步淘汰,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15.2%,新能源汽車增長139.4%,工業機器人增長29.6%。
從效益角度來看,工業企業效益不斷提升,一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9%,比上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689億元,同比增長16.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1%,比上年同期提高0.33個百分點。
從投資來看,一季度制造業整體投資增長率為3.8%,增速回落0.5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房地產投資較高(同比增長10.4%,創近三年來新高),存在一個擠出效應,以及受淘汰落后產能、防風險融資渠道整頓等因素影響。不過,局部有亮點,高技術產業投資上升,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5.4%。
綜上,除去季節性調整外,制造業整體穩中向好。從結構上來說,通過傳統落后產能下降、新產業發展提速,新舊動能得到轉換,具有高質量發展特征。分析原因,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并取得良好效果,實體經濟成本繼續降低,減負效果明顯,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3.98元,同比減少0.33元;二是營商環境持續得到改善,創新驅動效應明顯,一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132.3萬戶,同比增長5.4%。
但也要看到,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頻發,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虎視眈眈,為產業升級設置重重阻礙,針對《中國制造2025》的十大重點領域發起“301調查”,試圖技術封鎖中國。
筆者認為,從短期來看,應全面評估貿易摩擦潛在風險,做好事態升級準備,防范技術封鎖造成的技術斷代風險;另一方面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降低制造業成本,放松管制,提升營商環境水平。
從長期來看,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摒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想,尤其是提升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的自給率。一方面注重自主研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提升科研人員待遇,優化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培養工匠精神,同時借鑒日本20世紀80年代突破美國技術封鎖經驗,與美國高科技公司合辦企業、引入美國風投共同開發技術、將工廠開到美國并建設附屬于工廠的研究所等,以繞過技術封鎖,充分利用美國技術條件好、信息發達、人才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另外,注重創新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驅動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對各國來說都是新鮮事物,在這方面彎道超車,對于引領下一輪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
賈珅:東北企穩向好 華東成新亮點
★
解決區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宜主動不宜被動、宜早不宜遲;出現問題的時候,更需要敢于直面、勇于擔當,認真研究能夠打開局面、切實可靠推動發展的政策措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 賈珅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8年一季度經濟運行主要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從區域來看,首先是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東北地區也呈現出企穩向好的態勢。從產業結構來看,東北三省近年來經濟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工業增速下滑的拖累,關注三省經濟走勢的重點就是三省的工業經濟。
從今年前兩個月來看,東北地區整體的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達到4.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9個百分點,是四大區域板塊中工業經濟增速同比提高幅度最大的。整體來看,東北地區已基本回歸正增長區間。具體看三省的情況,遼寧省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達到8.1%,繼續保持2017年年初以來的回升趨勢。黑龍江省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達到5.1%,在三省中位居中列。吉林省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相對較低,但是考慮到在過去幾年吉林省的工業增速下降幅度是三省中最小的,因此存在著一定的“基數效應”。
區域經濟層面的另一個亮點是華東地區工業增長開始提速。今年前兩個月,上海、浙江、江蘇等三省市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分別達到11.8%、9.8%、8.3%,比2017年同比提高8.4、2.6、1.6個百分點,特別是華東三省市的絕對增速分別排在全國第3、第6、第12位。這三省市2017年的人均GDP排在全國各省區市前5位,且都已超過了10000美元,在工業經濟規模和發展階段相對靠前的情況下能夠實現這樣的增速,殊為不易。華東地區工業經濟增長提速,可能是由于這些地方工業向新產業、新經濟率先轉型的反映。
此外,區域層面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山東、天津等北方沿海省市近期面臨一定的困難。2018年前兩個月,山東省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為3.4%,相比于2017年同期7%左右的水平降低了一半。天津市工業經濟自去年初以來的減速仍在持續,河北省的工業經濟增長在全國排名靠后。北方沿海地區經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近年來東北亞政治經濟形勢不樂觀影響發展的大區域環境,京津冀協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要求部分傳統低端產業退出帶來轉型陣痛,以往舊的發展模式內含的結構性問題突出爆發,等等。
同處沿海地區,華北沿海與華東地區的經濟形勢差異說明,解決區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宜主動不宜被動、宜早不宜遲;出現問題的時候,更需要敢于直面、勇于擔當,認真研究能夠打開局面、切實可靠推動發展的政策措施,抱薪救火、掩耳盜鈴只能使問題越積越大,最終難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