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全球化智庫(CCG)總部舉辦《中國的文明復興》和《中國的知識重建》--鄭永年新書發布會。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對新書進行了發布,并分享了他對中美貿易摩擦、擴大開放以及促進城鄉雙向流動等問題的看法。東方出版社原總編輯、鄭永年圖書策劃人許劍秋, CCG主任王輝耀博士出席發布會并致辭。
CCG主任王輝耀在致辭中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正在不斷發展并且深入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四十年來的發展值得思考和反思,這四十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等硬實力發展上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中國的軟實力、人才和知識體系需要更多的探討,尤其是現在處于充滿挑戰和摩擦的二十一世紀,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非常有必要。
東方出版社原總編輯、鄭永年圖書策劃人許劍秋對新書的發布表示祝賀,他表示,最近大家都在強調文化自信,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正如鄭永年新書中所講的,中國首先需要知識重建。那么,文化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基礎上,什么是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問題書中都有所闡釋。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對《中國的文明復興》和《中國的知識重建》兩本書進行了發布。
如今,中國正在迎來大外交的新時代,這個時代需要建設國家意識形態。《中國的文明復興》對十九大提出的中國文明復興之路的系統思考,對什么是新時代的中國道路的全面闡述,涵蓋社會廣泛關注的道德問題、意識形態建設、文化體系建設以及國際話語權和大國外交等熱點問題。本書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時代的治國方略,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啟迪作用。任何一個文明的核心就是擁有能夠解釋和說明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中國文明復興的關鍵就是重建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國的知識重建》一書是鄭永年教授在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基礎上,將自己對知識體系建設的思考收錄而成。書中闡述了中國如何建立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國際話語權,對中西方相互誤解的原因,教育哲學的專業主義、知識分子和權力關系進行了全面分析。
鄭永年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近代以來中國一直是西方思想的殖民地,而西方社會一直以來是用西方的思想體系和文化來理解中國,比如說,左右派、民主這類的詞匯都源自于西方,中國并沒有這樣的描述。自古以來中西方有溝通,但是西方對中國依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誤解,這也同中國的知識體系有關。因此中國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現在也確實不夠自信,因為中國幾千年來都在強調要像西方學習、改善。但是,鄭永年強調,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照搬西方一樣的模式,因為那樣只會越來越糟糕。所以,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中國都應該實現中國模式,就像是政協和人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智庫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與鄭永年教授的交流環節,CCG主任王輝耀指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世界經濟史上空前的增長奇跡。此前我們先后經歷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三次大的改革紅利機遇期。最近十年,紅利減少,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模式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的重大決策。這次改革勢必帶來深遠影響,一個新的難得的改革紅利機遇期將隨之到來。對此,鄭永年表示,推動城鄉雙向流動,既要農民到城市成為城市居民,也要允許城市中上層居民到農村當農民。同時,保證農用地、耕地,放開宅基地政策,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