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去年5月,商務部發布的《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這樣描述。
當今對外貿易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推動貿易便利化的程序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商品和服務的跨境流動中,一個“快”字,是外貿企業對檢驗檢疫機構提出的最大挑戰。
如今,我國即將在11月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口博覽會”),進一步釋放了“買全球、賣全球”的開放信號,其中作為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履行把關服務職能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如何通過改革創新推進貿易便利化,成為了一個必須深思的重要課題。
早在2015年,原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提出:“推進貿易便利化,重點圍繞降、快、優做好文章”的要求,改革隨之同步推開。
經過三年,答案已極為清楚。“相比周邊國家,我們的檢驗檢疫和通關速度要遠快于它們,是科技改變了速度。”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表示。
口岸質檢大改造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歐洲班列的開通,棉花、鐵精粉、葵花籽、紅花籽、化肥、黃金礦砂等大宗物資陸續從口岸進口。”霍爾果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徐兵告訴記者。
不過,隨著口岸的貿易量劇增,問題也隨之而來。“貿易環境太好,發展太快,但如果不解決通關模式,會出現人流和物流的擁堵,安全隱患大。”三年前,霍爾果斯合作中心檢驗檢疫局局長曹正東提出了這樣的擔心。
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2015年世界貿易報告》顯示,2015年全年國際商品貿易量約增長3.1%。在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居高不下的貿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品流通速度,制約著外貿經濟發展。
2015年,隨著支樹平在全國質檢工作會議上提出“驗放速度,快些再快些;檢驗費用,降些再降些;服務水平優些再優些”的要求,全國的進出口關口拉開了變革的帷幕。
為提高通關效率,霍爾果斯“針對進出口過貨量大、通關速度要求快等特點,針對鐵路進出口貨物特點,創新檢疫監管模式,從重出口向重進口轉變,從重檢驗向重檢疫轉變,積極降低企業通關成本,提高通關速度。”徐兵說。
同年,為更好地推動“單一窗口”的建設,落實國務院“推動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的重大舉措,原國家質檢總局專門下發《關于推進“單一窗口”建設的意見》,并專門成立“單一窗口”檢驗檢疫業務工作組,研究制定統一的“單一窗口”建設檢驗檢疫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和具體工作步驟。
2015年4月,按照《海關總署質檢總局關于印發〈2015年繼續全面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工作方案〉的通知》,質檢總局與海關組織研發的統一版“一次申報”系統在全國上線運行,實現了企業只需一次錄入申報數據,即可分別向檢驗檢疫部門和海關發送。
“一站式”服務提高通關效率
在改革實施三年后,把守國門的口岸們煥然一新。
“現在的霍爾果斯口岸,在出入區應急通道、入區客車通道各設立一個‘一站式作業’查驗點,海關、邊檢、檢驗檢疫三家共同實施聯合登臨檢查的通關模式。出入區車輛只需要一次停靠,接受‘一關兩檢’的聯合檢查,實施一次放行,發現涉嫌違法違規行為,各單位依職權分別處置。”曹正東表示。
“兩年來,業態發生了更大變化,通關模式在不斷創新,守護國門安全的要求更高。我們和海關‘一機兩屏’共同查驗,共同開創分享‘一站式’服務。”曹正東向記者表示。
“一站式作業”模式,有效提高通關效率,強化聯檢單位的通關協作,完善口岸工作機制,向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邁出重要一步。
據測算,改革前,企業申報需提交的海關申報數據73項,檢驗檢疫數據96項,合計169項。“一次申報”方式后,相同項目不需重復申報,企業僅需申報105項,減少超過30%的申報項目。關檢合作“一站式”查驗和“監管互認”使企業的通關時間縮短約40%,并可為企業節省約50%的人力資源。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一站式”查驗+監管互認是企業滿意率最高的貿易便利化措施。
此外,全國檢驗檢疫系統探索運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信息化手段,在檢驗檢疫工作的整個過程,通過信息交互聯通實現報檢數據化、查驗網絡化和放行電子化。這一無紙化報檢方式,一經啟用,便迅速以其便利化的特點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實行無紙化報檢后,平均每批次可節省4小時至5小時作業處理時間,節約耗材、人工、往返交通、物流倉儲費50元至100元。”江蘇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的工作人員表示。
科技支撐
在霍爾果斯國門處,樹立著一個倒U形的大型集裝箱檢查設備,業內稱之為“管得住”、“通得快”的“大神”,該設備以輻射成像技術為核心,借助X射線的強大穿透力,關員不用開箱就可以看到集裝箱內裝載的貨物,是一種非侵入式的查驗方式,適用于貨運集裝箱的快速檢查。
“在公路口岸,我們第一道關卡就是對從哈方(哈薩克斯坦)過來的車輛進行核輻射檢查,必須先通過一臺大型X光機。”徐兵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過去沒有這個檢測設備,有時在貨場,我們是通過手工的檢測儀器進行檢測的,曾檢測出100批核輻射超標的貨物需要退回的,若是車輛沒問題就進行第二消毒關。”
“我們持續強化口岸核心能力建設和推進口岸動植物規范化建設,在基礎建設、新增設備、設備維護、在職人員培訓、新進人員分配、資金使用等方面,不斷向口岸一線加大投入。上半年完成了對全疆14個口岸、1個合作中心的核與輻射監測設備校驗、評估工作。為口岸一線配置了旅檢現場查驗一體機、門式消毒設施、大型CT機等急需的檢疫查驗設備。全力保障中國電子檢驗檢疫主干系統(e-CIQ)成功上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進出口檢驗檢疫局負責人表示。
現在設備更新后,攝像關員通過分析機檢圖像,還能發現暗藏于集裝箱體、貨物內以及運輸車輛上的暗格及違禁品,可謂是“火眼金睛”。
“無論包有幾層,X射線都能穿透,一層層地將包內的物品顯示出來。而通過這個屏幕,我們要依靠不同顏色辨認出危險物品。橙色代表有機物質,顏色越深,代表有機物含量越高,比如衣服,如果是棉的,顏色就會很深,如果是化纖的,顏色就會很淺。藍色是無機物,混合物是綠色。”霍爾果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主任科員馬紅梅對記者表示。
單純靠人工和手工的檢驗檢疫已經成為了歷史,基礎設施的建設給快速通關提供了戰斗的武器。據了解,目前全國的進出口岸都有這樣的設備,有固定的,也有移動的。新疆有20多臺這樣的設備,通過它看到的圖像更清晰,比過去人工檢驗或者圖像不清楚的設備,貨物通過的速度更快了。
原國家質檢總局于2015年7月起部署工作,通過優化口岸業務流程,改革驗放機制,創新監管模式,降低出境商品口岸查驗比例。
據了解,目前各項措施施行以來,除法律法規規定以及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等特殊情況外,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對一般出境商品口岸查驗率由5‰降低到2.5‰,重點查驗商品由5%降低到2.5%,極大加快了進出口貨物的流通速度,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