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合作”機制啟動6年以來,成果惠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多個領域。7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保加利亞索菲亞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第八屆經貿論壇開幕式時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應運而生,順應時勢,符合各方利益,展現出蓬勃生機和活力。幾年來,中國同中東歐國家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雙向投資穩定增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序推進,實現了互利共贏,增進了民生福祉。
中保合作空間大
“在中東歐的16個國家中,中國和保加利亞的經貿額增長很快。”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保雙邊經貿額21.4億美元,同比增長29.8%。其中,中國主要從保加利亞進口玫瑰產品、酸奶、紅酒和農產品等。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企對保加利亞投資不斷加大。中國長城轎車在保加利亞實現了生產、組裝和銷售的本地化;2018年年初,宇通公司生產的純電動公交車又加入到索非亞公交系統,成為保加利亞第一臺純電動公交車;中國-中東歐國家首個農產品物流中心及展示館在色雷斯經濟區建成并投入運營……
2018年6月,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正式揭牌。“合作區的成立對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個好消息。”位于合作區的河北某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俊寶說,借助合作區這一平臺,接下來,楊俊寶打算與保加利亞的有關企業合作,進一步研發、改進酸奶工藝,推動更多、更好的產品走向市場。
“但中國對保加利亞的投資還相對較少,不足1億歐元。”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劉英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相比于中國對匈牙利、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的幾十億歐元,力度尚顯不夠。中國的工程機械、基礎設施、高新領域(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發展程度較高,而保加利亞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標準等略勝一籌。因此,兩國可以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科技創新、農業、旅游等領域的合作。
中國和中東歐多層次合作
相關專家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項目不斷增多,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波蘭弗羅茨瓦夫城市防洪設施等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已經竣工。匈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等合作項目仍在推進。
中國和中東歐的良好合作源于相互需求的滿足。“中東歐很多國家的產業結構并不完善,其基礎設施、金融領域和西歐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并未解決東西歐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卞永祖說。自歐債債券危機以來,希臘等西歐國家自顧不暇,不能滿足中東歐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合作符合中東歐的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需求。
中國和中東歐的合作源遠流長,2018年是“16+1地方合作年”。中國的一些省份、城市也加強了與東歐國家的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趙福軍表示,中國先后在重慶、河北省、捷克布拉格等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并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部長級會議、旅游合作高級別會議、創新技術合作及國際技術轉移研討會、農業經貿合作論壇等,搭建了多層次合作平臺。
寧波市貿促會會長柴利達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著“開放合作 共贏發展”的新理念,寧波正在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經貿交流的大平臺。寧波市政府通過承辦中國—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和出臺《關于加強與中東歐國家全面合作的若干意見》等戰略舉措,大力推進寧波企業走進中東歐,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努力把寧波打造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雙向投資合作、中東歐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的首選之地。
6月,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日用消費品博覽會和第二十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寧波舉辦。三會期間,浙江省共簽約外資項目71個,總投資173.3億美元;寧波市共簽約外資項目41個,總投資60.53億美元,協議外資23.69億美元。“16+1”經貿合作示范區成功揭牌,寧波成為國內首個“16+1”經貿合作示范區城市。
“浙江等省市地方經濟外向程度很高,企業對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和投資隨著平臺的搭建逐漸增多。”卞永祖表示。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借助當地工商界的合作機制,尋找合適的海外投資建廠時機。比如浙江金融業發達,可通過金融創新,將民間資本輸送到中東歐國家;或者利用跨境電商,在海外搭建網絡平臺,與中東歐國家相互之間銷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