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高端市場邁進
在11月初的中國進口商品博覽會上,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網易考拉等電商紛紛簽訂了一大批進口訂單,正在成為全球采購的“主力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國務院新增加了63個稅目商品,提高單次交易限值和年底交易限值,“這為進口電商行業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進口跨境電商依靠削減中間環節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好迎合了國內消費升級背景下對于更高性價比的國外產品的需求,從而發展迅猛,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剛剛發布的《2018淘寶全球購海淘白皮書》顯示,2018年淘寶全球購的面膜銷量連起來可繞地球5.5圈,捷克遮瑕膏銷量同比增長了1220%、西班牙安瓶則增長了462%、俄羅斯指甲油增長了64%,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尖貨走進中國消費者的視線。
來自河北百年巧匠的跨境電商平臺大數據顯示,銷量最好的進口商品是高檔的生活小家電,例如吹風機、洗臉儀、護眼燈等。這些小家電設計精美、做工一流,功能超乎同類產品,頗受國內消費者喜愛。而這些商品的購買群體基本是80后、90后。這些群體消費觀超前,對跨境商品消費需求明顯。
曹磊認為,跨境進口電商未來需向中高端市場發展,以多種物流形式結合以應對形勢的變化,行業巨頭將更加凸顯自身供應鏈管理及資金運營優勢,帶動整個行業走向更加規范的道路。
提供全程的優質服務
近年來,石家莊從事跨界電商的企業大多由傳統外貿企業轉型而來,越來越多企業借力“互聯網+”主動“觸電上網”。例如,從連鎖便利店發展壯大的365集團,從2016年起開始探索跨境電商進口商品保稅店經營模式。
“目前從事跨境電商的企業主體,90%以上由原來從事傳統外貿的民營企業脫胎轉型而來,他們依靠傳統外貿和電商經營‘兩條腿走路’。”一位從事外貿經營的企業家分析,由于近年來國外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的需求大幅萎縮,以及國內生產要素大幅升值的內外壓力,傳統外貿企業開始尋找新的營銷模式以求降低成本,尋求更大的市場空間。
起步晚、產業體量小的現狀,造成了我市跨境電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作為國內迅猛發展的一個產業,跨境電商卻在跟隨市場經歷迭代發展中,實現由打造爆款單品向提供全程的優質服務轉移。
“就平臺而言,消費升級的趨勢對其資源整合、全程把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貨品采購、通關物流、銷售服務,每一個環節都影響客戶體驗。”河北百年巧匠副總經理閆志國說,早在2014年,他們就拿到了國家網絡進出口貿易權的執照,但跨境電商平臺的實際運營情況卻與預想有不小的差距。這其中,除了服務體驗、地域文化的差異,消費環境的差異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倒逼供給側結構改革
在這次的“政策紅包”中,政策的適用范圍從之前的杭州等15個城市,再擴大到北京、沈陽、南京、武漢、西安、廈門等22個新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城市。這對于我市的跨境電商企業而言,意味著可以選擇更多的地點進行通關。
給“海淘”一族的最大驚喜則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商品單次交易限值由目前的2000元提高至5000元,將年度交易限值由目前的每人每年2萬元提高至2.6萬元。
單次限額的提高,有利于輕奢類、電子產品類、美容儀器類等品類的跨境電商。這意味著,未來消費者能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多國外優質產品。交易限值將根據居民收入相機調整,也顯示了政策的靈活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政策僅限于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系統進出境的才適用。
也就是說,電子商務企業、個人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零售進出口商品交易,并根據海關要求傳輸相關交易電子數據,如實向海關傳輸交易、支付、物流等電子信息的,才可以享受該政策;其他通過個人攜帶進境或郵包進境的,則不在其列。
消費的快速升級,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然而,國內消費需求釋放面臨缺乏有效產品供給匹配的問題,使得消費市場正處于結構升級的斷檔期。伴隨收入水平提升,當前消費結構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以及快速多變的發展態勢。跨境電商則通過進口的方式,滿足了國內對于海外優質產品的需求;而這反過來,也將倒逼國內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產業升級。
作為整合全球商品流通供應鏈資源的跨境電商平臺,未來,有望在擴大內需、引導境外消費服務回流等方面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