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從關稅調降到優化進口流程、舉辦首屆進口博覽會搭建進口平臺等擴大進口的政策密集出臺。在政策支持下,我國進出口通關環節實現簡化、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下降,進口需求得到一定提振。前三個季度,進口金額當季同比增速分別為19.4%、20.6%和20.4%,進口數量當季平均增速分別為10.0%、8.6%和10.4%,進口需求總體仍強。2018年我國進口商品以大宗資源和機械設備為主,65%的原油、71%的鐵礦石、52%的關鍵基礎材料、95%的高端專用芯片、95%的特定高檔機床制造裝備等均來自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國內生產需求的方向與強弱。
在國內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和中美貿易存在摩擦形勢下,進口之所以能夠在前三季度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和先進設備進口需求強勁,尤其是集成電路以及對應的關鍵裝備和設備等進口強勁不無關系。2018年以來,產業和財稅政策等明顯向部分中游先進設備制造業傾斜,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部分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投資增速遠超制造業平均水平。得益于產業、財稅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我國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部分先進制造領域,未來一段時期或仍將處于資本開支加速階段,對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需求較為旺盛。而資源品進口有所減弱,傳統制造業所需設備進口相對低迷。
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10月我國進口增長26.3%,而11月進口增長僅為7.8%,出現了明顯回落。內外部因素影響下,我國進口總量高增態勢或較難持續。先進制造領域的關鍵設備取代大宗原材料和資源品,成為當前進口高增的主要貢獻來源,反映了進口高增和結構分化背后的政策助力經濟加速轉型。隨著國際貿易風險向我國外貿鏈條的傳導逐步顯現,進口總量增長承受著巨大壓力,尤其資源品進口與上游加工冶煉類制造業盈利關聯較大,進口數量的減少反映了上游制造業增速和盈利水平的下滑,說明了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凸顯。
長期以來,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項,與進口和工業增加值的走勢較為一致。今年二季度以來進口金額和數量均保持高速增長,與生產景氣下滑持續背離。進口已經連續九個季度好于出口,并且“剪刀差”呈現擴大態勢。在此背景下,一味通過擴大進口來減少順差恐不具備可持續性。
擴大進口需要破解消費支出增速回落的難題。進口商品中與居民消費直接相關的商品的增長,需要居民消費支出能力的充分配合,才能將這些進口商品得到最終的消化。進口居民生活消費品當季增速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當季增速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同步關系。2010—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速基本與進口居民生活消費品增速保持同步回落態勢。2017年初開始,居民生活消費品進口的增速出現反彈且一路大幅走高,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同比增速卻一直出現滑落的態勢,二者出現了長達六個季度的背離。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在居民的就業、收入等指標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未來進口商品增速能否持續,當然需要消費性支出的配合,這就需要從穩就業、穩收入和提升消費動力等政策上進一步發力。
平衡好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提速與國內自主創新的關系。先進制造領域的關鍵設備和零部件,是支持機電進口高增的主要貢獻項。集成電路制造裝備等高端裝備進口強勁增長的背后,我國制造業加速轉型態勢正在逐步體現。進入2018年以來,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始終強于其他類型產品的進口增速。在高新技術產品中,電子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在進口總額中的占比高,進口金額的增速較快。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政策助力“加速轉型”的背景下,部分先進制造業對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需求仍然旺盛。高新技術產品進口與國內自主創新研發投入實際上是存在著一定的負相關關系。因此,需要從政策上鼓勵自主創新與擴大進口的有效結合,避免高新技術產品大量進口對國內研發熱情和經費支出產生一定的擠出,對國內相關產業形成一定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