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區‘單一窗口’真正實現了貿易便利化,商品進出口通關時間相比試驗區外縮短30%;研發設備可以快速進出自貿區,大大提高了研發效率,也為公司創造了極大優勢。”蔡司大中華區總裁福斯特 向記者介紹道,這是蔡司在上海自貿試驗區享受的政策紅利。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作為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標配”之一,將各類申報和業務辦理系統集成和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從“人跑路”向“信息跑路”的轉變。
釋放紅利降低企業成本
2014年6月,上海自貿試驗區啟動試點“單一窗口”,逐步整合口岸管理資源,讓企業通過“單一窗口”一次性遞交滿足貿易監管所需的所有材料,監管部門也通過一個平臺將結果反饋給相關企業。正是這樣從“串聯式”申報到一次性、同步化的“并聯式”流程再造,讓“老外貿”們一下子從過去繁瑣的申報工作中解放了出來。
上海元初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物流事業部總經理袁潔穎說:“以往我們一票進口貨物通關需要3-4天,現在只要半天就夠了。以前團隊有20個人專門跑通關,現在只需要3個人,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
記者從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了解到,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均每天處理2000多萬張單證,日均在線用戶5800多個,累計服務企業達27萬家,口岸貨物申報和船舶申報100%通過“單一窗口”辦理,企業申報數據項在船舶申報環節縮減65%,在貨物申報環節縮減24%,累計為企業節省成本超過20億元。
作為第三批自貿試驗區,重慶市商務委員會主任張智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自貿試驗區是盤活國家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這盤大棋的重要“棋眼”。重慶遵循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原則,積極為改革開放探索途徑、積累新經驗。
重慶把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作為自貿試驗區創新服務和監管的重要措施,納入重點改革任務協同推進。2017年5月,重慶“單一窗口”率先實現國家標準版全國首票成功申報。同年8月,實現“單一窗口”原產地證全國首票由重慶“單一窗口”成功申報。同時,重慶著重在促進貿易便利化、優化營商環境上發力,依托“單一窗口”不斷推出貿易便利措施。今年3月,在全國率先實現“單一窗口”在線收付匯,實現跨境貿易結算的便利化。與金融機構合作,依托“單一窗口”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核查難、風險高的難題。據統計,通過實施“單一窗口”改革,企業成本下降10%以上,口岸整體通關時間壓縮1/3以上。
重慶口岸開放功能進一步顯現。截至10月底,鐵路口岸外貿集裝箱運輸增長76%;跨境電商平臺交易量、交易額和稅款額同比增幅均超過70%;生鮮產品和肉類指定口岸進口量分別增長2.6倍和41.8%。
優化升級“單一窗口”
“單一窗口”建設是一個不斷迭代升級、優化完善的過程。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功能需求的增加,需要對其不斷豐富完善。
上海自貿試驗區“單一窗口”于2014年2月啟動建設,到2015年6月,單一窗口1.0版上線,建成了貨物申報和船舶申報兩個核心功能,并啟動應用試點。2015年年底的2.0版,進一步拓展了相關功能,擴大了服務領域。2016年年底,建成3.0版,實現上海口岸所有企業的普遍使用。
據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申衛華透露,下一步,上海自貿試驗區將上線“自由貿易協定優惠關稅應用服務系統”,幫助中小企業享受優惠關稅,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同時以高標準便利化措施促進經貿合作,在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亞太示范電子口岸網絡成員范圍,探索推進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與更多的沿線口岸進行信息互換與服務共享。
張智奎則表示,重慶將以市場要素跨境流動自由便利為重點,打造自貿試驗區升級版。按照“著眼解決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要求,升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一步實現國際貿易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