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PPP+特色小鎮”產業聯盟、中關村東升新興城鎮化產業聯盟等聯合主辦的“一帶一路”PPP研討會在北京中關村東升國際科學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帶一路”、PPP項目、跨國合作領域的企業家、政府人士、新聞媒體工作者齊聚一堂。多位專家從“一帶一路”與PPP的國際視野角度,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作分享發言。
PPP模式作為一種市場化、社會化的供給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方式,將社會資源有效分配,通過政府與市場合作,實現國內與國外對接,有利于提高國內外社會各方參與“一帶一路”的積極性。“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實施,多邊合作模式不斷創新,‘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PPP模式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具備了利用PPP模式開展國際工程建設項目的經驗,特別是在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清華大學碩士生校外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智庫專家朱玲表示。
交通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發展領域,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自“一帶一路”倡議發布以來,我國充分發揮鐵路、城軌、公路等領域技術優勢,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在境外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參與了近30個項目,其中印尼雅萬高鐵、巴基斯坦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中老鐵路已開工建設。印尼雅萬高鐵作為中國高鐵方案走出去的第一單,線路全長約142公里,最高設計速度可達每小時350公里,建成后將引入互聯網售票、無線網絡覆蓋車廂、刷臉進站、自助售取檢票等世界先進的運輸服務技術,為印尼人民提供便捷、舒適的旅行體驗。
PPP項目適用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多為百年大計工程,投資大、涉及范圍和專業廣、合作期限長。因此,風險識別防控與應對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中老鐵路建設中,由于老撾氣候分旱、雨兩季(每年5月至10月為雨季),參建單位一般都會在旱季集中施工,避免耽誤施工進度。“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包含65個國家和地區,要特別注意各國各地區不同法律體系。”朱玲指出。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涉及大陸法系、普通法系、阿拉伯法系、伊斯蘭法系4個不同法系。朱玲建議,進行PPP項目合作前一定要深入研究項目所在國(地)法律法規和政治文化背景,聘用專業翻譯人才,加強團隊合作,做好運營成本和收益指標測算等工作。“中國鐵路真正意義上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惠及當地民眾,不僅要將中國鐵路的設計和建設推向海外,更要協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好鐵路網規劃和鐵路設計標準和規范,以PPP模式更多地參與投資和決策,從成熟的項目承包商向運營商和投資商轉變,向世界輸出中國標準。”與會專家表示。
此外,朱玲還根據從業經驗梳理了我國軌道交通PPP的發展階段:20世紀末—2003年,開創和探索性階段;2003—2014年,試點發展階段;2014年至今,推廣發展階段。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作為軌道交通PPP推廣發展階段的典型項目,是北京市第一個集投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軌道交通PPP項目,已經入選全國第三批PPP示范項目,總投資452.9億元。據悉,該項目是北京市第一個“土建+機電設備車輛+運營一體化”的“大PPP”項目,其投融資模式、回報機制等交易架構將為今后PPP項目提供良好的借鑒和參照,為未來軌道交通類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探索了方向。
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推進之際,兼具多種優勢的PPP模式走到前臺,并將大顯身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PPP模式,除了能夠充分發揮PPP模式本身的諸多優勢,還有助于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促進項目快速落地。“‘一帶一路’戰略,為各國充分發揮彼此獨特的資源優勢、放大利益交集、加強經貿合作提供了更高的合作發展平臺。”朱玲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