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跨越發展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70年來衡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4%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衡水市經濟總量實現跨越式發展,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優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投資和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對外經濟快速發展,民生事業全面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和建市以來,衡水市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據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558.7億元,比1949年增長1039倍,比1978年增長177.9倍,比1996年增長8.1倍,1949—2018年年均增長10.4%,1978—1996年年均增長53.3%,1996—2018年年均增長35.6%。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4898元,比1949年增長572倍,比1978年增長132.2倍。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衡水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改革開放以來,衡水市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大力促進工業規模的擴大,工業化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持續到1986年,1987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40.5%,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比重,2006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54.3%,分別高出第一、第三產業比重36.9、26.0個百分點。從2006年開始,全市更加注重提升經濟質量,制定了第三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第三產業比重逐年提高,由28.3%提高到46.1%,2018年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12.9:41.0:46.1,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農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內部結構合理調整。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夯實穩固,衡水逐漸成為河北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生產小麥、玉米、谷子、薯類、棉花、花生、大豆、蘋果、梨、桃等。194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億元,1978年達到4.3億元,1996年建市突破百億元,2008年突破二百億元,到2018年達到377.3億元,是1949年的209.6倍,年均增長7.9%。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2018年糧食總產量414萬噸,比1949年增長9.3倍;棉花總產量5.2萬噸,增長6.5倍;肉類總產量達29.7萬噸,增長千余倍。近幾年,全市充分利用地理優勢,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生產,重點發展高效益畜牧農產品生產,著力建設京津“菜籃子”基地。2018年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9.4%。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相繼建成多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現代化示范區,培育壯大了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8年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9.4%。
工業經濟大幅提升,重點產業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初期衡水工業基礎相當薄弱,工業企業中幾乎全部為個體手工業,工業企業僅有12家,基本處于手工作業的落后階段。經過70年的發展,工業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企業類型逐步多元化,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生產能力迅速提高,企業規模飛速擴大。1996—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4.3%。現已形成了以絲網、玻璃鋼、橡塑制品、采暖鑄造、紡織服裝、化工制藥、金屬制品、汽車零部件、食品飲品、工藝美術等行業為支撐的加工業制造業體系,涌現出安平絲網、桃城工程橡膠、棗強玻璃鋼、景縣鐵塔鋼構等一批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部分行業成為國內行業的領導者和先行者。近年來,全市加大了對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了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的快速發展。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4%,其中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領域增速均在2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1.4%。
第三產業迅速成長,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衡水堅持以市場化、產業化為導向,不斷放寬擴大開放領域,放寬市場準入,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并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呈現出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和批發零售等傳統行業得到改造提升,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現代物流、信息傳輸、文化旅游、居民健康消費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1949—197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6%,1978—1996年年均增長23.5%,1997—2012年年均增長11.3%,2012—2018年年均增長15.7%,2018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18.9億元,是1949年的七千多倍,比1996年增長14.6倍,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由1996年的25.7%提高到2018年的46.1%,提高20.4個百分點。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等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2018年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實現15%以上較快增速,對服務業拉動力較強;快遞服務企業累計完成業務收入8.3億元,完成業務量8376.4萬件,分別增長37.2%、30.5%。
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建國以來衡水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建設規模不斷擴大,1949—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萬億元,為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近幾年興建植物園、野生動物園、孔穎達公園、奧體中心體育場等公共文化娛樂場所;人民路東延、大慶路東延主體完工,城市道路更加暢通;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順利通過省級衛生城市驗收,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十八大以來,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市承載能力逐步提高,高標準實施了大廣高速衡水段、石濟客專(衡水北站)、國道106線路升級改造、衡水湖生態城“三橫一縱”等交通重點工程,京津冀交通樞紐、雄安新區“南大門”地位不斷鞏固。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18年全市郵電業務總量達到20.1億元;全市移動電話用戶462萬戶,其中4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60%以上,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27萬戶。2018年與2003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9.91%提高到52.06%,提高了22.15個百分點,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10平方公里。
消費市場日趨活躍,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憑票供應為特征的計劃經濟一度成為消費的主要特點,1949—1978年累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到50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市場調節在商品流通中占據主要地位,促進了商品交易市場快速發展,201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90.6億元,比1978年增長263.5倍,比1996年增長19.7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736元,比1995年增長8.6倍;隨著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推進落實,農民得到的實惠不斷增多,2018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493元,比1963年增長206.8倍,比1978年增長176倍,比1995年增長8.3倍。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大幅增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1996年的34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9576元。2018年末人均儲蓄余額達到7.0萬元,比1996年增長175倍。收入的持續提高,促進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升。
對外經濟快速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衡水在改革開放前外向型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并不突出,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建市以來制訂了一系列鼓勵對外貿易的優惠政策,對外出口不斷擴大。2018年全市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96.9億元,是1994年的218倍,年均增長23.7%。目前,全市對外貿易主要覆蓋俄羅斯、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東盟、韓國、印度、巴西等十大出口市場。十八大以來,全市逐步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合作,2018年“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出口額達到135.3億元,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68.7%。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2018年機電出口28.6億元,高新產品8.3億元。高技術產品進一步提升了全市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利用外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2018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2.9億美元,是1993年的28.9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資2.6億美元,是1993年的26倍。
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目前基本形成以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學歷教育為主體的完整教育體系。2018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生2.9萬人,比1990年增長33.5倍;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4所,在校生3.2萬人,比1990年增長8倍;普通中學170所,在校生34.6萬人,比1990年增長2.5倍。近幾年,全市著力盤活主城區學前教育資源,對住宅區已配套建設的幼兒園全部由政府統籌管理,更多地用于舉辦公立幼兒園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幼兒園972所,在園兒童超過十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水平邁出新步伐。全市擁有普通中學170所、小學600所,分別擁有專任教師2.5萬人、2.0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4.6萬人、36.3萬人。進一步做大做強高中教育,規范辦學行為,提升辦學品質,高中教育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謀劃衡水學院新校區建設,推動衡水學院、衡水職業技術學院實現特色優質發展。
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十八大以來,全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2018年市本級科技支出大幅提高,由上年的500萬元增加到9000萬元,著力打造“一谷一港一中心”三大平臺,構建“中科院+”“院士+”等協同創新共同體。截至目前,建成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11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3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4家、院士工作站18家、科技孵化器19家、眾創空間39家、星創天地47家,高新技術企業30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343家。
公共醫療衛生、文化事業、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組建全省首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成立17個醫聯體,完善了公共衛生體系,城鄉預防、保健、醫療網絡進一步健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率大幅增長;市中醫院晉升三級甲等醫院,市二院納入三級綜合醫院管理,全市綜合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增強。2018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6486個,其中醫院144個,鄉鎮衛生院1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6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3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個。衛生技術人員2.4萬人,是1949年的37.9倍;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2.1萬張,是1949年的372.3倍。
2018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0個,文化館(群藝館)12個,公共圖書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5個。不可移動文物點1193處,世界文化遺產點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成功舉辦2018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衡水站)、衡水航空運動嘉年華暨全國動力傘精英賽、國際智力運動聯盟世界大師錦標賽、中華民族大賽馬等活動,群眾文娛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文明創建深入開展。植物園、野生動物園、孔穎達公園等建成開園,奧體中心體育場主體完工,市文化藝術中心建成投用,結束了全市沒有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和大型演出場館的歷史。
持續調整提高最低工資、職工退休養老金、城鄉低保標準,確保低收入群體工資穩定增長,職工工資待遇持續改善。2018年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突破6萬元,達到60987元,是1952年的180倍,是1978年的38.1倍,是2012年的1.9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范圍持續擴大,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發展紅利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記者杜靜 通訊員郭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