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中國在增加出口退稅、減低制度成本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穩外貿”舉措,其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10月中國外貿取得了一份超出預期的“成績單”。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6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13.9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1.64萬億元,下降0.4%;貿易順差2.35萬億元,擴大42.3%。
10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71萬億元,下降0.5%。其中,出口1.51萬億元,增長2.1%;進口1.2萬億元,下降3.5%;貿易順差3012.8億元,擴大33%。
相較于9月,10月出口實現了轉正,進口降幅也有所收窄。不過,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強調,盡管中國外貿在增速上有短期企穩跡象,但從絕對值上看,10月份的外貿仍處于一個相對低迷的區間,目前還不能過于樂觀。
國際經貿環境或邊際改善
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從進出口增速上看,10月外貿略好于預期,出口由上月的負增長轉為微弱的正增長,進口降幅也有所收窄,外貿漸有企穩的跡象。
在他看來,短期外貿增速首先可能受基數、匯率等方面影響大一些:一方面,去年10月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等影響,基數較低,這可能會抬高10月的同比增速,另一方面,近期來人民幣相對美元有所貶值,這會提振外貿出口,同時也會抬高人民幣計價的外貿增速。
其次,近一年來,中國在增加出口退稅、減低制度成本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穩外貿”舉措,其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此外,10月中下旬以來,中美經貿磋商積極推進,雙方同意妥善解決各自核心關切,貿易環境向好對出口有一定支撐;同時,中國也正在調整國際市場結構,中國與歐盟、東盟兩大貿易伙伴仍保持著不錯的增速,這成為支撐中國外貿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柱。
數據顯示,前10月,中歐貿易總值3.98萬億元,增長8.3%,占我外貿總值的15.5%;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54萬億元,增長11.9%,占我外貿總值的13.8%;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7.47萬億元,增長9.4%,高出全國整體增速7個百分點,占我外貿總值的29.1%,比重提升1.9個百分點。
交銀金研中心研究專員劉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10月美國、歐元區PMI等短期經濟數據有所企穩,經濟景氣度回升,外需的改善有助于中國外貿的回穩。
申萬宏源宏觀高級分析師秦泰則指出,以美元計,10月中國對美出口(-16.2%)較9月回升了5.7個百分點;對非美地區出口盡管基數較高,但整體仍反彈至3.0%,較9月上行1.3個百分點,其中,對歐盟(3.1%)、東盟(15.8%)、韓國(5.5%)增速都有改善,這顯示近期外部環境有所緩和。
在他看來,受全球貨幣政策寬松影響,四季度外需有企穩跡象,出口同比預計在0附近窄幅波動;國內貨幣環境有所寬松,預計四季度進口增速在底部區間開始轉入回暖階段。
中國進口結構經歷調整
進口的表現也好于預期。前10月原油、煤、天然氣等商品進口量都有增加,其中,中國進口原油4.15億噸,增加10.5%;煤2.76億噸,增加9.6%;天然氣7771萬噸,增加7.9%;初級形狀的塑料3009萬噸,增加10.3%。
白明認為,進口降幅的收窄或許說明,中國的國內經濟正在逐步企穩。一方面,大宗商品的進口與國內的工業生產密切相關,進口的增加往往意味著需求的改善;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購買力的增強以及消費升級趨勢的延續,日用消費品進口將為進口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實際上,正在上海舉行的進博會就能反映這一趨勢,本屆進博會企業展共設裝備、品質生活、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科技生活、食品及農產品、服務貿易和汽車七大展區。
蘇寧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蘇寧采購交易團團長王哲在進博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繼首屆進博會之后,進口的海外商品在其平臺上持續熱銷,今年前10月,蘇寧海外品牌銷售增速始終保持在200%以上,是所有商品類目中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
“上半年,蘇寧赴泰國包下當地2000萬顆榴蓮、2000萬斤山竹、2000萬顆椰青,在越南承包3萬畝火龍果種植園,攜手韓國NUC電子銷售超過一萬臺智能原汁機。” 王哲表示,擴大進口順應了國內消費升級趨勢,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將持續釋放更大的市場潛力。
白明表示,中國的進口結構正在發生著潛移默化卻又深刻的調整。“過去一說進口都是供給側的生產資料購買,然后用于投資生產,長期來大宗商品在進口中占有很大比重,當時沒辦法,外匯少,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原材料等生產資料成為進口的主力;但現在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他指出,一方面,在生產資料進口方面,中國的制造業正在快速轉型升級,不再僅限于原材料的進口,關鍵技術、成套設備等進口成為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現在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國正從溫飽型消費走向多元化消費,生活資料的進口比重也在快速提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進博會上指出,中國正在主動下調進口關稅,將從出口導向為主的貿易模式走向既鼓勵出口,也鼓勵進口的平衡模式。
他表示,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平均關稅率在45%左右,加入WTO后關稅率降至15.5%,到2010年降到了9.7%,2018年把關稅降到了7.5%,如今進一步降低至6.7%的水平。
“我自己認為,要不了5年,我們的關稅會進一步降到2%-3%,幾乎接近零關稅的水平。”他認為,屆時,中國人到海外旅游每年背1500億美元貨回來的“海淘”現象將會被正常的進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