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互聯網反壟斷力度,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保護,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這些是長期以來政法部門的工作重點,也是全國兩會期間政法代表委員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
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了一系列貿易相關的法治內容。重點在于全面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開放合作。同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各類市場主體都是國家現代化的建設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說,報告提到,“各類市場主體都是國家現代化的建設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因此,還應進一步完善立法,強化法律實施,依法保護產權,特別是保障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
全國人大代表、唯美集團董事長黃建平今年兩會再次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發聲。他提到,當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更加重視研發和創新,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效果也越來越顯著。但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如何更好地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讓企業有動力、有熱情去持續創新發展,這就必須要全面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開放合作。黃建平建議,增加各地知識產權法院及知識產權法庭的人員編制,設立專門知識產權案件訴訟保全部門,解決知識產權案件保全難的根源問題;完善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有效杜絕知識產權案件被告中利用法律漏洞在訴訟中轉移資產的行為;建議知識產權信用懲戒入法,將知識產權信用懲戒納入社會信用管理的體系中。
今年,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馬一德建議,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依靠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國家科技戰略支撐,深入謀劃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重視和做好基礎研究。堅持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嚴格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以重大科技成果創新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還有一項重要議程,是審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其中強調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企業創新根本在于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規范有序的政策環境,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刑罰執行制度、律師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監督。落實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法律援助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公布的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增加了有關互聯網的條款,加大了對互聯網領域惡性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行為的治理力度,為中小企業公平競爭提供了更多機會,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原黨組成員李守鎮建議,加快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立法進程,嚴厲查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壟斷協議行為的重大案件,打擊不正當競爭和惡性競爭行為,讓平臺經濟真正服務于維護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具體來看,要以創新為驅動,注重協調發展,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時要注重暢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消除在產業升級和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障礙。應該重視數字經濟優勢,發揮數據這一新要素提高經濟效率的作用,提高發展質量。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寇昉表示,將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關鍵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積極落實創新和制度措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法治護航,久久為功。代表、委員們均紛紛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藍圖,我們要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奮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