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對中小外貿企業信貸支持”,“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此前的2020年,中小微企業信貸優惠政策取得明顯成效。據銀保監會初步統計,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2.7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3萬億元,同比增長30.9%,較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18.1個百分點。怎樣鞏固去年的成績,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滿足中小微外貿企業的信貸需求?《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多位全國人大代表、高校專家、銀行工作人員和中小微外貿企業人士后發現,應多方協力完善中小外貿企業信貸支持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抓住要點,
中小外貿企業期待政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府參事、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原行長周曉強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中小外貿企業是中小微企業的組成部分,他們在就業、稅收等方面對國家貢獻較大,去年以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中小微企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跨境經濟活動受到限制,中小外貿企業的業務壓力不小。“我們希望中小外貿企業資金鏈不要斷裂、業務少受影響,金融支持對這些中小外貿企業必不可少。《政府工作報告》重視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很有積極意義。”周曉強說。
“一些中小外貿企業也有較強的出口能力,比如義烏的小商品出口,雖然只是小商品生意但總體規模也不小。中小外貿企業一直在為滿足國內外消費需求做貢獻。”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金融學教授吳信如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抓住了要點,強調了中小外貿企業的重要性。國家鼓勵金融機構多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是很好的舉措。”
云南山肯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禮榮對“穩外貿”信貸優惠政策有親身體會,他告訴記者,“銀行和地方有關部門不僅向我們介紹信貸優惠政策,還給予公司一定的授信額度支持。”
溫州仟變才人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海洋很期待浙江省和溫州市有關部門能出臺更多配套支持政策。“接下來我會多看看本地商務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官網,及時了解相關優惠政策信息。”劉海洋期待地說。
金融機構多角度探索拓寬
普惠中小微企業之道
2020年中小微企業貸款雖成績不錯,但待解難題依然不可小覷。“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融資難,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希望貸款時有抵押或者有擔保,這樣風險可控一些,而很多中小外貿企業恰恰缺乏實物資產方面的優勢。”吳信如分析說,“從銀行方面看,提供貸款時當然希望有規模效應。而給中小外貿企業放貸,手續不會簡化,但比大企業附加值低,從人力物力的因素考慮,金融機構有時會傾向于做附加值更高的事情。”
記者采訪時得知,其實,銀行方面對中小外貿企業的信貸痛點不僅了解,這些年來也進行了多個角度的創新探索。
中國農業銀行張先生告訴記者,對于《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銀行會有配套政策來推動落實,過去一段時間已推出了很多相關產品。“例如流水貸,只要企業在農行開戶后有一定流水就可以發放貸款。還可以根據企業連續兩年的納稅情況發放貸款。不過這類無抵押貸款利率稍高一些,但也不會太高。同時,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情況也是我們評估外貿企業信用度的重要參考。除此之外還有傳統的抵押貸款方式,這種貸款利率相對更低。”張先生說。
張先生提到的流水貸是一種無抵押信用貸款。以中國郵儲銀行宜春市分行推出的流水貸為例,郵儲銀行以借款人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賬戶交易流水(僅指入賬金額)為依據,給予借款人一定額度的信用類貸款業務,包含POS流水貸、醫保POS流水貸、易匯通結算卡流水貸等類型。吳信如則補充說,現在不僅可以根據企業納稅情況放貸,還可以根據企業水電煤氣消費情況以及電商平臺數據評估企業信用,完成放貸,這些綜合性手段降低了信貸成本,提高了放貸效率。“除此之外,供應鏈金融也是中小外貿企業重要的新型融資手段。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主要關注把控核心企業的信用情況,通過核心企業給中小微企業貸款。”吳信如說。
周曉強觀察到,多年來國家強調為小微企業提供信貸便利,適當提高信用貸款比例,去年以來,央行、銀保監會出臺相關政策,銀行也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增加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這其中就包括銀行業自身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努力解決和小微企業打交道時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一些小微企業體量小,財務管理不盡完善,有時面臨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這些因素都使得小微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信息較為多樣化,銀行要掌握小微企業的這些詳細情況有一定困難。對此,銀行業以及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探索運用包括大數據在內的金融科技手段收集分析信息,從而增加對小微企業的了解,進而決定是否為一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很多銀行對此都有探索和體會。”周曉強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崔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應深入挖掘整合銀行內部小微企業客戶信用信息,加強與征信、稅務、市場監管等外部信用信息平臺的對接,提高客戶識別和信貸投放能力。金融機構還應該安排好中小微外貿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工作。金融機構要加大政策落實力度,提高受惠企業占比,對于疫情前經營正常、受疫情沖擊經營困難的中小微外貿企業,貸款期限要能延盡延。要結合企業實際,提供分期還本、利息平攤至后續還款日等差異化支持。提高客戶服務響應效率,簡化辦理手續,盡量通過線上辦理。
風險共擔成果共享,
讓信貸支持體系更可持續
國家的政策不僅考慮了普惠中小外貿企業,《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完善金融機構考核、評價和盡職免責制度。中國農業銀行工作人員張先生告訴記者,業內有盡職免責條款,只要信貸工作人員認真做了盡職調查,當后期企業因為突發的經營不利而面臨風險時,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免責。“《政府工作報告》的相關表述和上面提到的中國農業銀行例子是很好的探索。銀行信貸工作人員在面對眾多中小外貿企業時,未必能做到盡善盡美。如果沒有相關的保護機制,工作人員可能會失去積極性,進而為了避開風險就不做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了。”吳信如說。
崔瑜還提出要全面改進金融機構內部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比如改進貸款盡職免責內部認定標準和流程,如無明顯證據表明失職的均認定為盡職,逐步提高小微信貸從業人員免責比例,激發其開展中小微外貿企業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她認為,大中型商業銀行要落實普惠金融事業部“五專”機制要求,單列中小微外貿企業、民營企業、制造業等專項信貸計劃,適當下放審批權限。改革小微信貸業務條線的成本分攤和收益分享機制,全國性商業銀行內部轉移定價優惠力度要不低于50個基點,中小銀行可結合自身實際,實施內部轉移定價優惠或經濟利潤補貼。商業銀行還要提升普惠金融在分支行和領導班子績效考核中的權重,將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中的權重提升至10%以上。降低小微金融利潤考核權重,增加小微企業客戶服務情況考核權重。
周曉強觀察到,在全國不同地方為銀行分擔風險也有不同的探索:有的地區財政給銀行風險補償,分擔一部分給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有的地區財政獎勵在小微企業貸款方面表現較好的銀行。
記者了解到,天津市區兩級財政籌集專項資金推行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壞賬風險給予“兜底”; 廣東省四會市則設立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這些舉措讓銀行在為小微企業貸款時更有底氣。
“我國信保機構的服務也應該進一步強化,對企業外貿收款風險給予投保賠付。這樣銀行為中小外貿企業發放貸款時風險會更小一些。中國進出口銀行也要多向小微企業信貸方面傾斜。”吳信如坦言,“由于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成本高、代價大、收益低,這樣的事情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扶持。政府部門要多出臺優惠政策,給予金融機構稅收減免,降低金融機構相關業務準備金率,降低央行給商業銀行的批發利率等。通過這幾種辦法相結合,也為銀行減負”。
不止于此,吳信如還建議有關部門及時進行系統性研究,核算出金融機構為中小外貿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帶來的額外負擔、風險規模有多大,然后通過財政手段加以配套補償,盡量形成兼顧各方的一攬子配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