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關總署發布最新外貿數據,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1.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按美元計價,10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5159億美元,同比增長24.3%,環比下降5.3%,比2019年同期增長34.5%。其中,出口3002.2億美元,同比增長27.1%,環比下降1.8%,比2019年同期增長41%;進口2156.8億美元,同比增長20.6%,環比下降9.7%,比2019年同期增長26.4%。
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經濟持續恢復,外貿保持了兩位數的同比增長,與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前10個月的進出口增速也超過了20%,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外貿發展的活力與韌性。
價漲推高出口貨值
進口受抑制
分國家看,出口景氣度處于高位主要源于對歐盟出口大幅回升以及對美國、新興經濟體出口維持高增長。記者歸納近兩年對主要地區的出口數據看到,10月份對歐盟、東盟、美國、日本、金磚國家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兩年平均出口金額增速分別為15.8%、12.5%、22.6%、10.9%、24.9%,較9月分別變動6.9、-3.4、-2.9、1.2、-9.6個百分點。10月份出口增速提升,主要來自對歐盟、英國等地出口大幅上行。
從產品端來看,前10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0.3萬億元,增長22.4 %,占出口總值的58.9%。對比往年,機電產品占出口比重較去年同期降低0.3個百分點,基本回歸往年水平。專家提示,疫后我國替代了發達經濟體的機電產品出口,當前機電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作用下降,反映了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產能逐步修復,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我國主要出口商品的金額增速均遠高于數量增速,表明出口商品價格上漲是推高出口貨值的重要原因。這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對進口的需求。10月銅礦砂及其精礦、食用植物油、紙漿、鐵礦砂及其精礦、原油、集成電路、農產品、汽車和汽車底盤、糧食、初級形狀的塑料、成品油(海關口徑)、鮮干水果及堅果、大豆等13種商品進口金額較上月降低。其中,有12種商品進口數量增速環比降低。
10月國內進口PMI錄得47.5%,連續5個月位于收縮區間,此外近期國內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各項指標加速下行,也側面說明了國內經濟動能邊際放緩,需求減弱。
外貿仍具韌性 企業訂單上揚
《中國貿易報》記者近期通過采訪發現,雖然受原材料和海運價格上漲影響,但一些企業的海外訂單數量仍然上揚,部分原因是海外制造業聚集區域疫情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所致。以機電類產品為例,機電商會對廣交會機電館近600家參展企業進行網絡問卷調研后發現,多數企業在手訂單較為充足,處于疫情以來較好水平。其中,48.2%的企業表示訂單同比增長,這一比例較2021年春季第129屆廣交會增長1.6個百分點。
此前有專家向記者表示,按照往年的外貿走勢,圣誕節等海外節日效應對出口的拉動作用主要集中在三季度,四季度整體出口增速可能會有小幅下降,但是受疫情和海外供需缺口的影響,外貿企業訂單紅利將可能持續至明年一季度。
然而,也有外貿企業人士透露,出口總額大并不一定代表訂單非常多。本月PMI新出口訂單指數下滑,就已經表明企業接單數量開始有所下降。因此,四季度較三季度出口增速大概率會放緩。
根據國外有關機構統計數據,10月歐洲和美國的經濟意外指數分別為-52.8和-16.1,表示實際經濟情況持續差于人們的普遍預期;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10月經濟景氣指數顯示,歐元區、美國分別錄得21.0%、11.9%,呈整體下降趨勢,表明對歐元區、美國經濟在未來6個月的經濟預期邊際轉差。主要發達經濟體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這或將影響我國外貿訂單的穩定性。
不過,從貿易伙伴來看,前10個月,東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東盟貿易總值4.55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占我外貿總值的14.4%。專家表示,這一趨勢大概率會延續,一方面,當前國外疫情略有改善,但得到明顯控制尚需時日;另一方面,海運和港口的運轉情況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外貿能否高位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