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醫藥大健康生態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辦,此次論壇采用線上線下方式舉行,圍繞“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新生態”、“中醫藥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新體系”和“中醫藥知識產權金融創新與合規”進行了探討。論壇期間還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成立了“中醫藥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中心”,旨在以知識產權為利器,來破解中醫藥成果轉化方面的難題,為中醫藥事業開拓發展新空間。
長期致力于中醫藥產業鏈生態建設的天資匯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牛楠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說,中醫藥服務貿易雖然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醫技術與服務、中醫藥產品貿易發展仍存在一系列瓶頸,尤其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種種困難和貿易壁壘。“在中醫藥領域,我們不缺服務,更不缺產品,缺的是良好的生態體系,這就特別需要不同行業、不同專業背景的人跨賽道賦能中醫藥行業,共同為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助力。”牛楠說。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此次論壇除了吸引中醫藥業內人士出席,還邀請了來自國際貿易、科技、金融、法律和文化傳媒行業的人士。
從事海關、園區和產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深圳市御璽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吳華東在論壇上表示,在當前中醫藥服貿發展中,打造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支撐體系與解決方案顯得十分迫切。吳華東認為,第一,要增強內生動力,積極實施中醫藥生產經營綠色發展,從種植、溯源、防偽等環節搭建信息化支撐平臺,數據建模以及檢測標準,打造新的業態標桿。第二,要主動接軌中醫藥標準化與知識產權信息化,并將其有機結合,注重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從原產地標識的連接體系提升我們的議價能力。第三,走融合性創新路線,將中醫藥智慧與現代科技相融合,為基層醫療機構、體驗機構、養老機構、健康科技產品生產商、養生會所等健康產業相關服務商提供中醫技術支持,為大健康產業提供優質服務。
相關人士認為,雖然中醫藥是中國國粹,但在貿易領域,遵循國際慣例,以國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傳播中華醫藥文化,才是最為關鍵的。
來自國際傳媒界的RTL AdConnect中國區代表張斯維表示,考慮到文化差異,首先,中醫藥在與海外市場對接時,更多是要和一些國際性資源和渠道接軌,而不是告訴海外受眾中醫藥的原理和機制;其次,是用當地人能懂的方式講中醫藥和其背后的故事;最后,如果是純市場行為,不要深究學理背后的問題,要更多從消費者的角度講他們能懂的事情。
記者了解到,中醫藥能否“走出去”的重要一環是知識產權保護。一方面,中醫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我們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中醫藥傳統知識持有人的確權和維權也存在難點。基于這樣現狀,創新中醫藥專利保護制度,結合中醫藥領域的特點和知識產權保護的特殊需求,建立成果轉化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對標國際的標準化之路,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知識城(廣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代表陳鑫亮表示,此次成立中醫藥知識產權成果轉化中心,將計劃落位中醫藥大健康全產業鏈服務示范基地,并以知識創新為核心,以數據管理為驅動,以輸出企業健康解決方案為根本,為后疫情時代企業全生命周期健康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北京觀韜中茂律師事務所楊旭律師等團隊律師致力于用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楊旭表示,中醫藥知產保護的主要問題是,持有人的智力成果大都裝在自己的“口袋里”,無法確權,維權存在“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必須對外公開”的困難。“通過中醫藥知識產權綜合保護方案的設計,以區塊鏈技術為手段證明其權利歸屬,以智力成果轉化產生價值為目標,能為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賦能法律力量。尤其是,積極推廣商標類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可有效幫助中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楊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