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繼續快速增長,量質齊升,實現“開門紅”。商務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服務進出口總額14569.9億元,同比增長25.8%;其中服務出口7139.8億元,增長30.8%;進口7430.1億元,增長21.3%。服務出口增幅大于進口9.5個百分點,帶動服務貿易逆差下降56.4%至290.3億元。3月當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5036億元,同比增長14.1%。
政策效應不斷顯現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崔衛杰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服務貿易繼續快速增長,一方面,這是我國國民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的自然體現,特別是一季度服務業持續增長、現代服務業增勢較好為服務貿易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促進數字貿易、技術貿易、對外文化貿易等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效應不斷顯現,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等帶動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為我國服務貿易延續快速增長和逆差下降發揮了重要作用。
前不久,商務部等7部門聚焦人力資源、地理信息、知識產權和語言服務等4個領域,評審認定了新一批共計40家專業類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截至目前,我國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已覆蓋7個領域,總數達112家。相關專家表示,拓展建設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有利于提高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配置效率,促進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而且選取外向度高、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市場主體作為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有助于打造服務領域自主知識產權與自主品牌。
此外,RCEP也為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提供更多機遇。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鄭偉表示,隨著RCEP生效實施,我國與域內國家通過取消金融服務、電信服務、專業服務、自然人移動等領域影響服務貿易的部分限制和歧視措施,提升了合作和發展空間。
知識密集型服務優勢明顯
一季度,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的穩定增長成為亮點之一。數據顯示,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6156.6億元,增長14.1%。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3500.6億元,增長16.3%;出口增長較快的領域是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分別增長22.1%、14.6%、11.2%。
在崔衛杰看來,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發展主要有三大優勢:一是制度優勢明顯。近年來我國依托自貿區港建設、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示范、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不斷完善服務業開放發展的制度環境,特別是圍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措施,知識密集型服務發展的制度環境不斷優化,相關領域服務加快發展。例如,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10.8%,高出第三產業總體增速6.8個百分點。二是人力資源優勢明顯。當前,我國正在由勞動力優勢向人力資源優勢轉變,在某些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在同等技能水平下我國具有比較明顯的成本優勢。三是強大國內市場優勢明顯。巨大的國內服務業市場規模有利于吸引全球優勢服務要素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在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市場優勢明顯。
“知識產權使用費曾經是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如今出口實現較快增長,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原主任邢厚媛表示,這說明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企業擁有更多獨立的知識產權,在擴大貨物貿易出口的同時,增加知識產權的出口。
以數字化為抓手開放創新
崔衛杰表示,二季度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一方面,服務貿易發展的環境更趨嚴峻復雜,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加之近期本土疫情多點頻發,特別是上海、北京等服務貿易大城市接連受到疫情影響,服務貿易發展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帶動服務貿易快速增長的動力在減弱,例如,運輸服務領域受全球疫情及貿易增速下降的影響,我國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增速接連下降,今年前三個月同比分別下降2.4%、5.7%和6.1%,總體呈加快下降趨勢,對運輸服務貿易受影響明顯。
此外,現階段我國服務貿易仍存部分短板,與貨物貿易相比,我國服務貿易在全球的地位及競爭力還有待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總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在旅游、教育等多個領域都存在著貿易逆差。”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余淼杰認為,發展服務貿易的重點在于擴總量、調結構、塑特色,比如在塑特色方面,我國旅游市場軟件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服務貿易領域的主打產業有待加強。
專家普遍表示,未來,數字貿易等新興服務貿易形態將成為穩定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力量。邢厚媛稱,要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的前提下,進行數字化轉型,在與跨境電子商務、貨物進出口有關的數字服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消費等方面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的方向應以數字化為抓手,實現高水平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瑾表示,要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數字技術賦能服務貿易發展,全面提升我國服務可貿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