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月10日全國各地陸續開始復工,但疫情防控所導致的工人短缺仍然嚴重,許多產業供應鏈殘缺不全、出口物流運輸幾乎停頓,甚至全球工業也處于焦灼狀態。
多家外貿工廠就此吐露心聲:“眼下最擔心的是疫情過后,工廠難保,社會失去‘造血’的機器,這或許是比疫情本身更為可怕的事情。”
疫情之下訂單轉移須高度重視,口罩或成企業開工最大“攔路虎”
廣東鼎豐跨境電商學院負責人夏啟鋒告訴雨果網,疫情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制造業本身會因為復工延遲、流通減速等原因,造成短期的生產滯后;
二是由消費、服務、進出口領域的影響也會蔓延到制造業,會反應在制造業訂單量、庫存量的減少。
作為全球產業鏈最重要的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的些許閃失,全球供應鏈都將可能因此出現混亂的局面。這種局面已有苗頭呈現,中國供應鏈跑不動而導致海外產線斷供。
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道,一家在圣彼得堡從事軸承、齒輪等精加工制造的工廠,目前正在焦急地等待國內的復工。這家企業需要國內三十家軸承和齒輪供應商,分布在江浙魯遼豫等多個地區。另據了解,因肺炎疫情造成中國零部件供應中斷,使得現代汽車已經暫停所有在韓生產線,包括蔚山、全州、牙山工廠,預計停產期間將持續至下周。而這個時間還要取決于行業恢復生產的態度。
“不只是海外工廠焦急等待國內復工,中國大量的中小制造企業同樣憂心忡忡。尤其是部分較為脆弱的制造行業的產業生態若遭受破壞,將會導致更為長期的負面影響。”業內人士指出,物流中斷和疾控措施引發的產業鏈中斷帶來的沖擊或許比中美貿易摩擦要大的多,并且一旦中斷,形成了轉移替代,部分行業幾十年制造業基礎若丟失,實則難以再找回。
借鑒2003年非典時期的表現來看,印度媒體曾報道稱,由于非典疫情在中國蔓延,歐盟進口商將大量訂單轉向印度,其中已有至少5%的訂單是由中國流向印度。除此之外,包括墨西哥、土耳其、美國等國家的企業借中國爆發非典疫情之機爭奪原產品訂單。
而在工廠的另一端,即便部分企業已獲批復工卻也不得不采用“嚴防死守”的方式。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李鋒告訴雨果網:“作為第一批得以復工的企業,截止目前生產運營環節仍難以有序開展。復工培訓、疫情防控、人員梳理管控,每一個細節都層層把關,這確實是無奈之舉。最棘手的是,工人返崗后還需自行隔離14天,復工窘境百生。”
寧波天虹文具有限公司電商運營汪俊杰也有同樣感觸:“在當前企業物資緊缺時刻,且不提其他條件,僅是企業要準備必需的防控物資,包括購置快速紅外體溫探測儀、消毒水、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資這一項,就讓不少企業經營者煩憂。”
(圖/寧波天虹文具有限公司開工第一天)
復工要求難以達到,超53%企業表示復工問題嚴峻
規模較大的外貿企業尚且“勒緊褲腰帶”,而中小型的外貿企業在疫情下又將是怎樣的真實復工現狀呢?雨果網通過微信公眾號(cifnews)24小時內收集到問卷調查。
據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僅有18%的企業表示已經全員復工,53%的企業當前仍處于未復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