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的蔓延持續助推線上消費習慣的轉變,電商滲透率進一步提升,互聯網數字化進程加速。在國內經濟雙循環發展的基調下,我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據海關統計,2020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驗放進出口清單24.5億票,同比增長63.3%。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31.1%。
2021年2月,深圳市行云跨境電商研究院(www.ccscf.org.cn)發布《2020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發展報告》,在新冠疫情、海南自貿港、RCEP等熱點下,圍繞跨境電商市場動態、交易現狀、競爭格局、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2020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發展報告》由研究院旗下微信公眾號“跨境供應鏈前瞻”首發,完整報告獲取請關注“跨境供應鏈前瞻”。
“深圳市行云跨境電商研究院(www.ccscf.org.cn))”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新型智庫,通過整合政企學研多方力量,開展決策咨詢、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品牌傳播,為深圳市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理論指導,引領全球跨境電商創新發展。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完整報告獲取方式見文末):
一、互聯網+外貿,數字貿易是跨境電商發展的高級階段
跨境電商是對外貿易的新業態,數字貿易是跨境電商發展的高級階段。“互聯網+外貿”催生跨境電商,跨境電商縮短了外貿的交易鏈條,以小額交易、低成本、低風險、敏捷靈活的特點迎合了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多批、小批的對外貿易訂單需求將取代傳統的對外貿易大宗交易,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注入動力。
當前,數字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新模式,不斷拓展國際貿易的深度與廣度。作為數字貿易的有機組成部分,跨境電商將助推全球數字貿易的到來,全球數字貿易是跨境電商發展的高級階段。
跨境電商已經經歷了起步期、成長期、發展期三個階段,正式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大型跨境電商開始整合供應鏈,同時跨境電商供應鏈各環節趨向融合。精細化運營成為主流,新零售、直播營銷等創新模式持續滲透。
二、中國跨境電商的政策探索歷程
為支持跨境電商發展,國家不僅從制度和建設層面鼓勵和規范跨境電商發展,還先后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補貼計劃,惠及企業。具體來說,補貼政策從土地(產業用地)、倉儲及海外倉建設、物流、研發、訂單、交易規模、項目建設、人才培養、商標、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展會等方面扶持跨境電商企業。
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人才缺口日益凸顯,建立跨境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和評級標準成為重要任務。近年來,國內有多所院校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由社會力量開設的跨境電商學院、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中心相繼成立,為跨境電商發展強化人才支撐。跨境電子商務從業人員評價標準相繼頒布,為編制培訓教材、建立考試系統、具體實施培訓和評價提供了重要依據,夯實了跨境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體系建設基礎。
三、2020中國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2020年,在疫情反復和全球貿易萎縮的背景下,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我國全年進出口總值超過32萬億元。
作為外貿的新業態,跨境電商蓬勃發展,據海關統計,2020年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驗放進出口清單24.5億票,同比增長63.3%。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增長31.1%。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隨著消費升級和國家利好政策的密集出臺,進口跨境電商高速增長。在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持續擴大進口跨境電商規模,有利于吸引境外消費回流,對國內消費市場起到補充作用。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的一個落腳點是擴大國內需求,將消費留在國內,跨境進口電商是推動雙循環發展的重要推力。跨境電商行業趨勢向進口轉化。
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領域共有33家平臺獲得融資,融資總額超70.9億元。進口跨境電商領域融資事件共9起,融資金額超30.8億元,占據主導地位。出口跨境電商領域融資事件共9起,融資金額超18.5億元。跨境電商服務商領域融資事件共10起,融資金額超14.5億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線上購物成為中國網民不可或缺的消費渠道之一,網購用戶規模穩定增長。2020新冠疫情的爆發,使線上消費逐漸替代線下消費成為主流趨勢。收入的提高使消費者對商品品質和品類的需求不斷提升,而跨境運輸網絡的日益發達,使跨境網購走向常態化。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在網購用戶規模中占比不斷提升,2019年中國跨境網購用戶規模占網購用戶規模的17.61%。
四、2020中國跨境電商市場動態
——新冠疫情
19年末、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二戰以來全球最嚴重的一次大流行病,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影響且仍未停息。疫情影響了全球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出于無接觸的消費需求,線上購物成為主流的購物方式,電商滲透率持續提升。進口消費加速線上化,中國進口跨境電商迎來長期成長空間。
2020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981億元,比上年下降3.9%,網上零售額1176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電商滲透率達30%。
——海南自由貿易港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重磅出臺,在全島封關運作前,對部分進口商品,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免稅購物的額度從現在的每人每年3萬元提升至每人每年10萬元,并且在現行38類商品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免稅商品種類,島內居民基于正面清單免稅購買進境商品。
2020年海南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申報清單125.5萬單、總貨值達5.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5.3%、672.9%,主要進口商品包括寵物食品、香化美妝產品等。
——RCEP
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RCEP主要包括東盟的10國,東亞的中日韓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現有15個成員國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形成一體化大市場。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
2020年,我國對其他14個RCEP成員國進出口總值10.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5%,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1.7%。
五、中國進口跨境電商發展概況
從業務模式上,中國進口跨境電商主要分為B2B模式和B2C模式。從萌芽到成熟的整個過程中,進口跨境電商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組織形態和業務模式。
B2B類以信息服務平臺和全流程服務平臺為主。信息服務平臺將貨源供應商和境內采購企業的需求對接,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全流程服務平臺型,如行云集團、海豚供應鏈,撮合境外供應商和境內采購企業的需求對接,從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營銷管理、分銷系統等多角度提供B端全流程服務,提高海淘企業采購效率。
B2C類主要分為海外代購平臺、M2C模式、自營B2C模式、自營+平臺+海外直采模式、“自營+招商+承包生產線+類保稅店”模式、直發/直運平臺模式、導購/返利平臺模式、 海外商品閃購模式。
隨著行業“馬太效應”加劇,一些中小平臺逐漸被淘汰出市場。2016年出臺的“四八新政”標志著低門檻跨境電商的政策紅利時代結束,海淘帶貨和小型2C進口商失去價格優勢,利好于大型平臺類企業。
2020年第三季度進口跨境電商B2C市場份額中,天貓國際+考拉海購、京東國際、唯品國際排在前列。B2C市場一超多強明顯,市場整體處在上升通道,阿里系在進口2C端的地位穩固,市場格局基本穩定。
中國進口跨境電商B2B市場,集中度不高,整體呈現小而散的市場格局。新冠疫情為市場帶來發展新機遇,行業先行者更具發展優勢,市場集中度有望提升,行業龍頭加速提升。
六.中國跨境電商發展趨勢
全渠道模式,跨境電商線上線下融合加深
隨著消費者對“隨時隨地購物”的需求越來越高,持續向線上渠道和O2O渠道轉移,品牌要注重為消費者提供無縫的、整合的全渠道購物體驗。未來跨境電商線上線下之間的融合將不斷加深,線下門店也將更注重商品池的打通和利用科技助力體驗。
跨境電商的競爭已經從前端的銷售轉移到后端供應鏈的競爭
后疫情時代,跨境電商的競爭已經從前端的銷售競爭轉移到后端供應鏈的較量。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企業要在全球市場、全球企業的競爭中獲取優勢,就必須整合全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供應鏈上、中、下企業合作,協調運作過程,把產品的競爭形態從“企業與企業”轉變為圍繞核心企業打造的“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未來行業競爭的重點將會更加聚焦于供應鏈環節,在該環節取得優勢的企業將領前跨境電商市場。
新型獲客方式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新動能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直播和社交為特征的新型獲客方式成為跨境電商標配,給消費者帶來更直觀、生動的購物體驗,轉化率高,營銷效果好,逐漸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的新增長動力。90、95后新型消費群體日漸崛起,年輕用戶群體的消費潛力不斷被挖掘、釋放,契合年輕用戶消費需求、文化價值的,集社交互動、內容營銷、多端渠道于一體的場景化跨境電商消費趨勢也日漸顯著。
產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
隨著跨境電商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于B端賣家、C端消費者而言,跨境電商已不再是純粹的產品貿易,由物流、客服、支付方式等一系列疊加而成的服務貿易正成為當下跨境電商的新形式。伴隨服務需求、服務價值的提升,未來跨境電商服務紅利有望持續擴大。
在工業4.0的時代,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使得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供給端生產由需求端決定,國民的消費升級使得跨境電商的發展轉向精細化和垂直化,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跨境電商趨于合規化、穩定發展
電商法及系列跨境電商新政的出臺約束和規范了整個市場,提升市場整體品質,保障商品來源透明化、安全化,并對稅收、物流、售后等消費者關心的方面作了明確規定。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也鼓勵并支持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使企業有章可循、規范發展,推動市場有序競爭。同時,也加強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有利于促進購買,推動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