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航運市場出現“過山車”行情,運價先抑后揚,船價節節攀升。2021年,蘇伊士“長賜”輪擱淺事故又給全球航運業帶來深遠影響。恰逢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如何抓住產業發展機遇,把握航運業發展趨勢,成為我國航運發展的重點。近日,在2021全球船舶交易與法律政策新風向高峰論壇上,眾位專家發表了看法。
近年來,中國航運業發展迅速。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信息顯示,2020年,我國船舶行業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保持領先,船舶產品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修理產業實現較大增長,新型海洋工程裝備快速發展,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好于預期。全國1043家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62.4億元,同比增長0.6%。在我國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仍占主導地位,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1.4%。船舶產品出口到184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向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額分別為123億美元、33.6億美元和25.8億美元。
浙江船舶交易市場首席分析師王琪俊介紹,目前借助互聯網,優質的線下服務和流量平臺促成了船舶交易額的快速增加,但全球市場情況越來越復雜,需要多建立服務平臺機構,進而匯集金融服務、評估服務、法律服務等能力,更好地帶動航運產業。
“航運業牽涉面大、內容多,相關產業要相互融合、促進,通過航運仲裁、航運法律等服務,打造航運交易和法律服務產業生態鏈,能夠幫助航運企業減少風險,促進航運業發展得更好。”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浙江)自由貿易試驗仲裁中心副秘書長黃晨亮說。據悉,寧波市今年3月已印發了《寧波市港航服務業補短板攻堅行動方案》,提出要開展高端海事服務攻堅行動,支持船舶交易機構拓展海外市場,打造具有亞太地區重要影響力的國際船舶交易基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交易主體。同時,要大力發展海事法律服務、加快引進和培育優秀涉外法律服務機構。
與會專家表示,不僅是地方,國家政策的重視和支持也推動了航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日前,國家移民管理局推出航運企業服務十六項新舉措,主要包括港口邊檢行政許可“一地辦證、區域通用”;在部分陸地口岸邊檢現場設置“一帶一路”專用通道,為執行“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的跨境車輛及駕駛人員提供通關便利等。新舉措自6月18日起實施后,全國港口邊檢機關辦理行政許可數量可減少兩成;平均為每艘國際航行船舶節約在港停泊時間1.5小時,進一步降低相關航運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生產作業效率。
“‘十四五’是國際經濟、政治、科技發展新格局形成的關鍵期,航運業也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成為‘雙循環’協同發展的重要紐帶。”在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經濟政策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寧濤看來,航運行業企業應以融合創新為驅動,不斷提升服務的可靠性、可持續性,高質量地支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助力我國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世界工廠”的定位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