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期三天,國內外絲網客商線上線下齊聚,展示尖端產品技術,拓展合作交流領域
將馬尾織成羅底,再繃在羅圈上,制成篩分糧食的器具。“張馬尾羅咧……”500多年前,智慧的河北安平縣手藝人挑擔串巷,一聲聲悠長的叫聲傳遍大江南北。
數百年來,安平與絲網生息相伴、興衰相隨。從數百年前的絹羅加工,到近代的金屬絲網;從家家戶戶機杼聲聲,到廠房林立機器轟鳴;從手提肩扛南來北往,到電子商務網聯世界。如今,安平縣已形成從拔絲、織網到濾器制品、織機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成為擁有13700家絲網企業,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絲網之都”。
一面手繪藍圖,一邊腳踏征途。在第21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上,國內外絲網客商線上線下齊聚,展示尖端產品技術,拓展合作交流領域,“世界絲網看中國,中國絲網在安平”的美譽再次響徹全球。
1、線上線下聯動,特色活動異彩紛呈
10月22日上午,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五金制品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主辦,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河北省委員會、河北省商務廳、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衡水市人民政府、安平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21屆中國·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在中國安平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本屆博覽會為期三天,以“創新創造 奮進競進”為主題,以“數字、智能、綠色、服務”為辦會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在統籌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情況下,創新會展服務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升絲網博覽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新技術快速應用和迭代升級,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效,在“十四五”開局之際,向打造千億級絲網特色產業集群目標闊步邁進。
本屆國際絲網博覽會采取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辦展,立足產業優勢、瞄準需求端、發力供給側,充分運用5G、VR/AR、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著力打造線上“互動、對接區”“云展示、洽談區”,從傳統展會的“面對面溝通”變為線上的“屏對屏洽談”,同步展示推介絲網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和新成果,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本屆博覽會項目簽約儀式將會有絲網產業轉型升級基金項目、雄衡協作區(安平)深圳電子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等11個重點項目進行現場簽約,總投資超百億元。同時,會展期間,不同種類的燒烤網集中亮相,并挑戰國內最長燒烤爐紀錄。同時舉辦科技成果直通車,焊接新設備、新技術研討會,金屬絲編織網新設備、新技術研討會,絲網產業發展及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分析講座,“安平·2021”“聚智博陵·擘畫未來”創新創業大賽,穩外貿送服務法律護航專題培訓會等系列特色活動。
其中,科技成果直通車活動,篩選了一批科技成果持有方與科技成果需求方共同認可,對安平企業能開展對接交流合作的科技項目,通過為供需雙方搭建溝通平臺促進達成合作。焊接新設備、新技術研討會針對無飛濺焊接技術、鍍鋅板焊接技術等內容進行專題講座,切實為絲網產業突破技術壁壘提供強力支持。金屬絲編織網新設備、新技術研討會圍繞金屬絲編織的新設備、新技術推廣應用展開,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穩外貿送服務法律護航專題培訓會通過舉辦“穩外貿法律護航”系列活動,擴大服務范圍,延伸服務觸角,幫助企業應對風險,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助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2、上下合力,絲網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一根根細如發絲的不銹鋼絲纏繞而進,縱橫交錯地織成一張綢緞般的絲網。“這種產品叫不銹鋼印刷網,曾經由于技術難、成本高,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安平縣瑞申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彥輝說,經過十幾年探索,他們攻堅技術難題,不僅成為國內少有的不銹鋼印刷絲網生產企業之一,產品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瑞申網業從一家小型絲網企業成長為填補國內多項空白的高新技術企業,正是安平絲網產品邁向中高端的縮影。“企業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劉彥輝坦言。
近年來,安平縣緊緊圍繞“產業振興、結構調整”這個核心,相繼出臺了《安平縣特色產業振興計劃》《關于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不斷提升絲網產業智能化、高端化水平,推動絲網產業更具競爭力、煥發新活力,促轉型升級。深入實施特色產業迭代升級“五個一”工程,推動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固鏈,致力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先后成立了國家絲網實驗室、河北省絲網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效整合絲網產業領域的優勢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絲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與此同時,安平縣不斷強化政策資金服務支持,分類施策加大企業幫扶力度,進一步清費減負、公平稅賦,鼓勵企業研發新產品,開拓發展新領域,提高市場份額,助力絲網重點企業上檔提質、輕裝前進。同時,在引導企業創新方面,安平縣支持加強技術研發、引進高端設備的企業,給予設備價格5%至10%的資金補貼,進一步提高了企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
在疫情防控期間,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安平縣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共渡難關十八條措施》,深入推進“三包四幫六保五到位”活動,積極開展“穩崗暖心”行動,為企業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務。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壁壘,更高效率釋放政策紅利。
近年來,安平縣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積極對接京津,承接產業轉移項目,全力推進“互聯網+”“電商換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絲網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今年以來,安平縣以安平絲網企業在海外設立的工廠、辦事處、海外倉為基礎,借助中建材易單網、易虎科技等公司合作關系,在海外搭建更多的安平絲網銷售平臺、倉儲平臺和物流渠道,設立絲網云工廠,逐步主導銷售終端。并借助環球資源網、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平臺,改變傳統銷售、物流配送模式,積極探索“互聯網+工業”模式,將信息化技術融入生產、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擴大銷售渠道,促進產值翻番倍增。
目前,安平縣在國內外設有銷售門店1.3萬多家、貿易公司3000多家,在外經商人員4萬多人。產品出口全部覆蓋到“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在當地設立工廠或銷售處200多家。通過自營出口、代理出口等方式,每年出口約1.8萬標準箱,外貿出口交貨總值超10億美元。
3、創新驅動,百年絲網從“新”出發
早在1488年,在安平縣黃城鄉唐貝村,織絹羅者便不在少數。據清《深州風土記》載“安平之絹皆一境獨勝,如此比者不能多也”。且絹羅加工已具有相當規模,并在天津、內蒙古、東北等地設有數十家商莊。
十九世紀初,安平商人徐老山將日本的金屬絲網生產技術引入,并在香管村辦起了安平縣第一個金屬絲網廠,“馬尾羅”變“銅鐵羅”這一歷史性變革,不僅是絲網生產工藝的突破,自此也拉開了安平金屬絲網生產的大幕。
改革開放以來,絲網業發展空前高漲,絲網企業如雨后春筍快速增加。然而,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低,卻成為絲網產業發展的羈絆。整合重組、退城退村入園集約發展,該縣謀劃建設了濾器濾材、絲網表面處理等13個專業園區,引導小微企業入駐園區,由縣政府補貼清潔化改造資金,帶動企業技改投入,打造工業綜合體和新型工業小鎮,有效解決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散亂污難題。
在昊天世博表面處理園區,大小的絲網企業正開足馬力,全力生產。車間內,拔絲機器轟鳴作響,經過表面處理后的鋼絲,顯出特有的金屬色澤。為解決絲網產業表面處理問題,園區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實現了統一治污、規范管理、清潔生產。“入駐這里的小微企業產生的污水進行統一處理,整個園區實現了零污染排放。”園區工作人員舉起一杯經過處理的達標中水說。
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平縣鶴煌網業股份有限公司內,12臺大型織網機開足馬力,一張張寬幅達15.5米的細密造紙絲網噴薄而出。自2015年,整體搬遷高新區后,該企業生產規模擴大30多倍。借助政府技改補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產品也更有市場競爭力。
優化產業布局,集聚集約發展,夯實絲網產業基石。安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導科技創新企業入園,發展現代物流,以全縣2%的土地面積,吸聚了全縣50%以上的規上企業、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20年,高新區入駐企業281家,投產運營254家。聚成物流園區是省級物流產業園區,入駐物流企業200多家,開通運線1200多條,覆蓋全國一二三線城市,年貨物吞吐量500多萬噸。從拔絲、織網企業到濾器制品、織機制造企業,從“一條鏈”到“全鏈條”,高新區產業園區已成為安平絲網高端產品聚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高地。
目前,安平縣共有絲網工貿企業1.3萬余家,規模以上絲網企業105家,占規上企業總數82%;從業人員21萬余人,占全部人口的63.6%。全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51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270家(列全省第一位)、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1家,先后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團體、地方等標準37項。全縣科技創新能力由C級躍升為B級,進入全省前45名,絲網產業正由“安平織造”向“安平智造”加速邁進。
未來,安平縣將以創新融合作為發展方向,以開放的心態謀求合作共贏,大力推介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設備,進一步擴大絲網行業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堅持走轉型升級之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讓百年絲網不斷迸發出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