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供圖
編者按: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會展作為鏈接國內外經貿對接合作不可或缺的服務平臺,在聯動上下游產業鏈和國內外供應鏈、價值鏈的同時,還發揮著先導性作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供圖
回溯中國會展業這十年,眾多重大國際性會展活動從不同維度鐫刻在中國發展的坐標上。今年是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舉辦的第十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也將迎來五歲生日。今年還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簡稱消博會)。它們共同印證著中國消費轉型升級和開放承諾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機遇。中國大市場“磁力”不斷吸引全球客商。
“數據來源:中國貿促會主持編寫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2—2019)》”
長期以來,作為經濟“晴雨表”,會展業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會展已成為連接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國內與國際的重要橋梁,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與此同時,會展已由制造貿易類轉向服務貿易類和制造貿易類并重。隨著新經濟的發展,會展業已初步構建數字會展新格局。
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服務貿易成經濟增長推動力
服務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世界貿易的比重持續上升。中國是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作為當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三大展會品牌之一,服貿會是全球唯一針對服務貿易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交易會,是中國對外開放三大國際合作平臺之一。
從2012年至2019年的六屆京交會,再到2020年之后的服貿會,這一展會走過了十載征程。十年來,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年均增長6.1%,高出全球增速3.1個百分點。隨著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斷提高,服務貿易規模也隨之增長,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效應顯現:2021年,中國數字服務貿易2.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數字服務出口1.26萬億元,增長18%。今年上半年,中國數字服務貿易1.2萬億元,同比增長9.8%,數字服務出口6828億元,增長13.1%。
自2020年起,服貿會規模逐年擴大,參展參會的國家和地區、境外企業數量逐年遞增。在9月5日閉幕的2022年服貿會上,超過400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國際龍頭企業線下參展、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在疫情持續的背景下,本次服貿會整體國際化率依然達到20.8%,比上一屆提升近3%,覆蓋27個服務貿易前30強國家和地區。
服貿會的十年,是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十年。其中,2012年至2021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9倍,進口服務累計超過4萬億美元,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強化。
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組委會供圖
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行動
第五屆進博會將于11月5日至10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9月30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全新上海城市形象片——《共“進”五年間》。形象片通過“貿易共通,涌現活力”“消費共享,遇見精彩”“產業共榮,賦能時代”“開放共贏,迸發機遇”4個分主題,展現上海借助進博會推動更高水平開放、有效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持續放大溢出效應的積極作為。
進博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從“賣全球”到“買全球”,從出口拉動到消費主導,中國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轉變。
在國際參展商看來,進博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促進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關鍵平臺。它既給跨國企業提供了展示品牌和產品的機會,也向全球傳遞了中國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
統計顯示,2021年,第四屆進博會國家展首次在線上舉辦,累計訪問量超過5800萬次。企業商業展共有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規模達到36.6萬平方米,再創歷史新高。
9月22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上海市服務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條例》。條例已于10月1日施行。這是一次創制性立法,為持續推進進博會“越辦越好”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連日來,裝載著汽車配件、機械組件、濃縮清洗液、汽車摩擦材料等展品的“中歐班列—進博號”發車,奔赴即將舉行的第五屆進博會。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供圖
搭建全球消費精品交易平臺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這十年,中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由11.4%上升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上保持在30%左右。
7月30日,為期6天的第二屆消博會在海口落下帷幕。本屆消博會共展出國內外品牌2800多個,舉辦主題論壇、采購對接會等系列活動數百場,總進場觀眾超28萬人次。
與首屆消博會提振全球消費市場,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希望和信心不同,第二屆消博會帶給各界的關鍵詞是“效應”。
一是平臺效應。消博會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一個把全球好物買進來、中國好物賣出去的優質平臺。
二是溢出效應。自首屆消博會舉辦后,越來越多的品牌企業逐步落地海南自貿港,溢出效應持續放大。法國商務投資署在消博會期間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提到,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法國化妝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場。
三是磁力效應。本屆消博會上,RCEP成員國參與熱情高漲。隨著今年年初RCEP協定開始生效,區域內90%以上的產品逐步實現零關稅。在新的關稅政策和合作框架下,韓國、日本、越南、泰國等國家積極參展。其中,日本借助參加首屆消博會的機會,已將產品專柜開進了中國的大型商超,通過合作把產品推向了更廣闊的零售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舉辦消博會,提供了一個全球消費精品展示交易平臺,有利于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市場機遇,有利于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也有利于中國為世界提供更多優質消費品。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供圖
會展增量與大環境緊密關聯
中國貿促會發布的《中國展覽經濟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舉辦經貿類展會3547個,同比下降6.5%;但展覽總面積為130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8%。
經貿類展會成為國際經貿合作對接的一支生力軍。《報告》歷年統計顯示,經貿類展會規模逐年擴容。
2012年,全國舉辦展會2185個(數據采集截止2012年9月30日)。其中,近80%的展會面積約為5212萬平方米,估算全國展覽總面積約為6500萬平方米。
經貿類展會數量增長的背后,是經濟發展的顯現。2013年,全國舉辦經貿類展會2363個,同比增長15%。其中,有2074個展會的展覽總面積為6157萬平方米,估算全國展覽總面積約為7015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約16%。
這一年,“轉型升級”成為會展業的關鍵詞。
2014年,全國展覽市場總量延續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舉辦經貿類展會2423個,較2013年增加了4.2%。其中,2295個展會的總面積為6734萬平方米,估算全年總展覽面積約為7110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約17.97%,比2013年增加約2.6%。
2015年,全國舉辦經貿類展會2612個,比2014年增加約7.8%。其中,2521個展會總面積為7600萬平方米,估算全年總面積約為7874萬平方米,比2014年增加約10.8%,比2012年增長約為31%。可以看出,2015年,展覽市場經歷2014年短暫調整后,再次出現較為快速增長。
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不斷優化展覽業發展環境。
2016年,全國舉辦展會3054個,其中,經貿類展會2590個,比上年減少22個,但展覽總面積達8200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4%。這意味著,盡管展會數量有所減少,但其平均規模在不斷提升。
也是這一年,多家專注展覽業務的互聯網企業為會展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傳統網商也頻頻涉足會展業。
2017年,全國舉辦展會4022個,其中經貿類展會3663個,展會總面積約為12379萬平方米。展覽專業化水平大幅提升,展會品牌建設提速。
2018年,全國舉辦經貿類展會3793個,較2017年增加130個,同比增長3.5%;展覽總面積為12949萬平方米,較2017年增加57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6%。
2018年,首屆進博會創造了參展國別、展位面積、企業數量、采購商規模、嘉賓人數等多項紀錄,對提升國際影響力、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產生重大影響。
從這些增長數字中不難看出,我國會展經濟進入相對成熟發展階段。
2022年服貿會首鋼園區。本報記者 謝雷鳴 攝
于變局中開創會展新格局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020年,我國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4月13日,商務部印發《關于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覽業發展新動能有關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提出推進展會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業態模式創新。
受疫情影響,2020年、2021年全國線下實體展會數量和面積均在下降,但線上舉辦展會近1000場。
根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數字會展工作委員會、中國貿易報社、長三角會展研究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游學院共同發起,由31會議研究院執行支持的《中國會展主辦機構數字化調研報告(2022)》顯示,絕大部分會展企業并未因疫情而放慢創新,并未因受限而停止數字化轉型,并未因線下艱難而放棄線上模式探索,而是利用在線直播、新媒體端加強營銷,構建會展業新生態體系,助力新消費下的多元業態融合。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將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達到45%。
《規劃》明確,突出發展數據要素價值,帶動產業提質增效,驅動產業轉型,促進經濟循環暢通。會展主辦方具備垂直領域內連接上下游的能力,而數字會展為行業和企業搭建了“精準營銷場”,與數字服務貿易正在成為當前中國促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這十年,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的會展業,已逐漸形成服務國際貿易新生態體系。而在熱鬧表象之下,折射的更是新型服務貿易發展的大時代。